美文网首页
正念自控法

正念自控法

作者: 淡泊人生的智慧 | 来源:发表于2017-12-07 19:40 被阅读30次

万维钢老师在讲解美国作家罗伯特•赖特的那本《佛学为什么是真的》书时,用简单浅显的语言解释了什么是“五蕴”。“五蕴”就是佛学中构成“自我”的五种东西——色、受、想、行、识,而且佛陀还用普通的逻辑推理,引导五位僧人思考了这个哲学问题,构成自我的“五蕴”根本就是虚幻的。我们的身体、情感和认知都不是自我,自我也许根本就不存在。

关于自我是否存在可以阅读我的上一期文章《用西方佛学理解佛语》

如果自我真的不存在,那么控制我们的什么呢?

让我们继续跟着万维钢老师对《佛学为什么是真的》解读,来探讨佛学自我控制的方法,我认为佛学中自我控制就是所谓的——修行。那我们就来谈谈什么是修行吧!

佛陀说,自我如果存在,那它至少应该是一个“恒定”的东西。这里我不是很理解,以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来说,存在的东西也可以是不恒定的,可以是变幻的。不知道为什么佛陀说,存在至少应该恒定。也是,如果一个站在你面前的人,一会儿是一个小姑娘,一会儿是一个老头儿,你或许不会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吧!实际上,五蕴中的每一个“蕴”都随着时间在不断地变化着,是个“无常”的东西。因此,佛陀说,既然自我是无常的,那么就是不存在的。

现代心理学的模块论,也给“无常”提供了一个科学解释。

人并没有恒定的自我,你在不同的时刻是被不同的思想模块左右着的。

一、七个模块

进化心理学家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维西斯合写了一本书,叫《理性动物》。这本书上说,人一出生后就被 自然选择预装了七个模块,人的大脑是由这七个模块控制着的。这七个模块分别是:自我保护模块;吸引配偶模块;保住配偶模块;群体认同感;关爱亲属、保护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等基因关联的人;社会地位;避免疾病。

模块只是一种逻辑分类方式,并不存在大脑中哪个区域负责哪个模块之说,这些模块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界限。每个模块都有可能掌管你的大脑,具体由哪个模块掌管,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那么模块是通过什么掌管你的头脑的呢?是通过感情,每个模块向你输出一种感情,哪个感情强,哪个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

这样看来每一个模块都有可能暂时接管你的大脑,你的行动只是被某个模块决定的,当模块做出决定后,你才意识到你做出了这个决定,然后你的叙事自我还需要给这个决定编个理由。

原来人并没有所谓的“自由意志”,当我们认为是自已做出了某项选择时,可能只是被某种感情控制住了。人也没有单一的自我,就像我们所说的,每个人身体里都居住着无数个自我,他们时刻在争吵着,想要控制你的大脑。模块之间的这种无缝切换模式,让你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已真正的意愿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这些模块根本不靠谱,他们很可能不是真正的你。那如何才能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体现自由意志呢?佛陀说,你可以通过修行,掌握控制权,战胜那些模块,拥有自由意志。

选择听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声音,哪怕那个声音是如此的微弱,这也许就是我们要通过修行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给自控一个全新的解释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乔纳森∙海特的那本书《象与骑象人》,这本书有一个著名的比方,人的感情就好像是一头大象,而人的理性就好像驾驭大象的骑象人。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培养自控力,意志力的理论出发点,用理性战胜感情。

我们从《佛学为什么是真的》这本书知道,所谓的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武器,是为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帮助的,每个感情模块都在使用理性帮自己说话。比如说,你现在想吃块巧克力,但是你又知道巧克力含糖高,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当你在“吃”与“不吃”之间纠结时,你会认为“不吃”就是理性的,“吃”就是感情的吗?实际上“吃”这个理性也只是一个表象,其实两个声音都是感情的表达。

一个感情是想吃巧克力,它为了说服其他感情,会列举各种“理性”的理由——吃了巧克力会让你精力充沛,你还可以继续工作一段时间等等。

不吃巧克力也是一种感情,这个感情是想获得健康和长寿。它也会列举“理性”理由——巧克力吃多了身体会变胖等等。

每个模块的工作方式,都是感情。并没有哪个模块比哪个模块更理性,每个模块都是由感支配的。我们的意识以为自己是在做理性分析,其实意识只不过是在倾听各个模块的理性在为自己感情找理由。所谓的决策,其实只是感情与感情之间的竞争。

我们大脑里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各个模块感情力量强弱对比的结果。想要不吃巧克力,你就得使不吃巧克力模块的力量变强。而让模块力量变强的机制则是“满足感”,你做到了不吃巧克力,你就会获得一个快乐的理由,这个理由可能是你头脑中幻想着拥有健康身体的满足感。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自控机制,在争论中取胜→获得快乐奖励→自身力量更强→下次争论更易取胜。

快乐的感觉,正是自然选择最喜欢的激励手段。而这还是一个正反馈循环。这也就是为什么短期冲动难以克服的原因,一次次的满足只会让它一次比一次更强,你随后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让它满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戒酒很长时间的人,偶尔喝一次酒就马上又想喝酒,这是因为他喝酒模块的力量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压制而已。相信许多多次戒烟不成功的人也会有类似的感受。

如此说来,我们所有的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也是以感情结束。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决策者。自控的关键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配感情。最好的自控方法就是打破正反馈,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这就是佛学的自控法。

三、正念自控法

这个正念自控法是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贾德森∙布鲁尔在研究中亲测有效的办法。布鲁尔的方法分四步:识别感情;接受这个感情;观摩这个感情;分离。

下面我们借用戒烟试验来解释这四个步骤。

1.识别感情。当你很想抽烟时,你要意识到,想吸烟是一个感情。

2.接受这个感情。不要把这个感情推开,不要对抗,要承认自己想吸烟,而且承认这是一个合理的感情。

3.观摩这个感情。从旁观都的角度,分析这个感情,它的力量有多强?是我的身体哪个部位有吸烟的需求?这个“感情”有颜色吗?是什么“材质”的?当你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感情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你越分析它,它就离你越远。

在我看来,这一步是切断正反馈最关键的一步。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会在这一步被分辨出来。即时反馈在这种有意识的思考过程中,人为地将它切断了。即时满足感会在繁杂的思考程序中被拆解的支离破碎,在各类感情嘈杂的声音中分辨出那个真正有利于我们的声音,拒绝短期诱惑对我们的吸引。

4.分离。你和这个感情分开了,这时候的你已经不想吸烟了。

这种办法,和“用意志力压制对抗”,非常不一样。意志力的方法是“对抗”,正念的方法是“化解”。

我们练习冥想锻炼的也是这种自控能力,任凭各种情感在眼前浮过,但是却不参与和沉浸其中。当我们的思想被某种情感牵扯住的时候,及时察觉并从中抽离出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的身体和感情,这种自控能力是需要有意识地锻炼的。

正念冥想,是一种有效的自控方法——要点也在于接受和分析感情,而不是对抗感情。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其实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自控力有关。比如说将阅读的时间花在了看肥皂剧上;应当专心开车时,却拿出了手机刷微信;学习与不学习之间的争论等等。你都可以在两种矛盾的选择中倾听到不同感情发出的声音。

有时候我们貌似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其实只不过是做了自己感情的奴隶,如此一来就与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追求相去甚远了。

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还能按照自己真正的心意生活,去干自己真正想干的事情,并享受自己真正想干的事情带给自己的快乐,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正念控制法,这才是真正自由的生活。

相关文章

  • 正念自控法

    万维钢老师在讲解美国作家罗伯特•赖特的那本《佛学为什么是真的》书时,用简单浅显的语言解释了什么是“五蕴”。“五蕴”...

  • 正念自控法

    11月18日周六那天,听了《逻辑思维》精选的《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二季中的一篇内容。 “什么样的自控方法才有效?”...

  • 正念自控法

    第1天 工作时 想拿起手机,怎么办? 告诉自己工作时间不应该玩手机,结果越想玩手机。 问问自己为什么想玩手机?是想...

  • 正念自控法

    正念自控法是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贾德森·布鲁尔( Judson Brewer)在研究中亲测有效的办法。布鲁尔找了一些烟...

  • 正念自控法

    最近刚刚入手了万维钢老师的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这本书,里面的一些内容不同于我的一些常规认知。简单总结...

  • 正念自控法

    正念冥想:识别感情-接受这个感情-观摩研究这个感情-分离。 原来之前用的反思方法,就是正念冥想。这对我情绪调节,特...

  • 正念自控法

    #一起成长读书会#张利锋阅读分享第149天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

  • 正念自控法

    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就是能管住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情,而不被短期的诱惑所吸引。 正念自控力是从佛法中来的,就是我们通过...

  • 正念自控法

    买和不买,在大脑中买是感情,不买也是感情,大脑的生物组织模块中是没有理性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尤其是纠结时应该分别接受...

  • 正念自控法

    正念自控法是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贾德森·布鲁尔(Judson Brewer)在研究中亲测有效的办法。布鲁尔找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念自控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cd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