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一章(续)——读《福格行为模型》(五)

第一章(续)——读《福格行为模型》(五)

作者: 刘东利2020 | 来源:发表于2022-04-09 08:22 被阅读0次

那么,基于B = M·A·P,就可以形成一个改变行为的checklist,作者举例,乘坐飞机的时候遇到一个精力旺盛的小孩,一直踢他的座椅:

首先,考虑提示。我能清除它吗?

不能。我无法控制这个小孩内心的想法、无聊或能导致他踢我座椅的任何因素。

其次,考虑能力。我可以让他的踢腿行为变得困难吗?

不能。

所以,最后我只剩下一个选择:动机。有没有一种冷静又有趣的方式可以让这个小男孩少踢我的座椅呢?

我决定使用互惠法则。别人送礼物给你时,你自然而然会想到要以某种方式予以回报。

最终作者通过给小孩一个小笑脸按钮,说服了小朋友安静下来。

可以看出,这个案例是M·A·P反着来的:

- 因为P最容易

- 其次是A,可以通过调整任务的难度来实现

- 最后才尝试改变动机,而动机基本上就是影响力、助推、查理·芒格的误判心理学等的范畴了。

当然也可能P存在,动机也存在,那么就改变A,降低其难度也可以 —— 而很多时候,三者之间也可能本来就存在关系,比如以上提到的小朋友的案例:

- 就是M在于太无聊了

- 结合自己灵活的双手双脚A

- 而能找到的玩具只有前方的座椅,这是P

那么就演变成了行动B,所以作者也总结:

你可以遵循如下步骤,按顺序逐个尝试。如果第一步没效果,那就到下一步,依此类推。

1.检查有没有行为提示。

2.检查有没有行为能力。

3.检查有没有行为动机。

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解决行为问题,从提示入手都是最容易的。

作者再次强调:

大多数人都以为要想实施某种行为,就必须先解决动机问题,但实际上它是最后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很可能在于,动机多多少少都存在,这样:

当你把这种问题解决方法用于自身行为时,会发现这能让你不再自责。

在多数情况下,有些行为难以做到的根本原因不是缺乏动机。

只要找到一个好的提示,或是让行为更容易做到,就能解决行为问题。

所以,这是在实践心学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恶很可能是来自于P,要删除P、改变P,激发善的B。

看最后一个总结:

从现在起,你要带着好奇心、保持一定距离去观察你的行为,就像科学家观察培养皿内的情况那样。

你可能读过不少有关改变的书籍,但我的思路和它们的都不一样。

我不会一味地强调意志力,也不会强迫你建立某种习惯,让你感到挫败。

我希望你将生活当作自己的专属“改变实验室”,你可以在这里为那个你想成为的自己做任何尝试。

这是一个既能让你感到安全,又能让你感到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

这不就是在说正念思考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章(续)——读《福格行为模型》(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au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