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所法习气世界他会分好坏,比如说受想行识,这些东西感受,我们看到好的东西我,们有羡慕。反过来看到好多东西我要羡慕,然后嫉妒恨就是染习了。我们要培养每一件事情,比如说受想行也是这样。行是意识的体验,我们看到一个好的东西,我们起正念,这个叫净习。我们看到的这个东西,我们写不好的念头,这叫邪念,这个是染习。
所以,功能世界和习气世界是二分,习气世界本身又是二分的。这就是熊十力对这个世界的一个解释,我们说哲学是一个世界观,是个人生观,从这地方也可以看出来,从超越的本体的世界,到现象世界的这种纠结的这种区分,现象世界又分为和功能世界一致的净习,和工能世界不一致的染习。
所以,生活在习气世界的人,那就所要做的功夫就是舍染取净。佛教说,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一个意思,你不能到功能世界去找,只能在习气世界。那么,熊十力讲这二重世界的意思是什么?
他把这二者做了一个区分,就是功能世界有活力无限,功能世界是不断是永恒的,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给你一种宗教性的,或者终极皈依的终极关怀,如果你通过修行你进入到这个功能世界,它就是永远自由自在、无生无死、无恐无怖的那样一种状态,反过来习气事件,它就是一种可断可有路,就是有善有恶,是现象界的,就像老子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事情。但是,那个功能的世界是自然无为的世界,所以,我们当然应当是追求一种功能世界,我们希望自己生活在那样的一种世界。
这是二重世界的划分到这个地方,它基本上从宇宙论的层面,把这个事情做了一个区分,就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区分。
下面就是熊十力讲了两大块,一个叫成物,一个叫明心。
成物是具体解释这个世界是如何生成的。
明心是说我们如何在现实世界里面,通过修行达到理想的境界。
成物我给起了个名字叫本体宇宙论。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怪名字,搞中国哲学的人都常用这个名字,而西方的哲学里面本体论是本体论,宇宙论是宇宙论,宇宙论是讲着形而下的世界,生成变化,原因源头;本体世界是讲理世界,逻辑的世界,范畴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是两码事,各行其是,他们做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二者合一,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变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但这个在中国哲学里面,我们有的时候思路不一样,比如熊十力讲宇宙发生的时候,他不是去讲物理学讨论的问题,那是纯粹宇宙论的问题,它也不是讨论那个理的那种,而是讲本体如何显现为宇宙万物,也就是刚才我们讲的功能世界到习气世界之间,这个过程是如何展现的?
它把它从本体,讲成了一个本体宇宙的,所以,我说这就是从一开始就把这两者死地扣在一起。那么,他是怎么讲的?
一种首先是功能世界,翕辟成变,翕的力量太大了,把这个本体从本体世界给堕落下来,所以,熊十力讲成物的时候,第一个讲翕辟成变的时候讲,翕辟成物,将这个本体呈现为一辟一辟的势能。辟就是翕,翕就是物。那么,物是怎么形成的?
物就是翕的势能显现得过猛,背离了宇宙本来的本心。在这个地方你看出来,他虽然在功能世界讲心物翕辟成变,以辟为本,以翕为末,就像创生世界,翕辟成变,但是翕辟成变的势力大了一点了出来了。
翕辟成物,这里面转的时候有一个过程出来了,或者这个地方有个过程出来了。当然从这一开始就可能发错误,当他是一个点的时候,他都有可能犯错误。翕辟成物,就是创造性的力量脱离了它的本性。
宇宙的力量就是翕辟成变,假如说一开始有个本体,但是体不可见,只能是在用当中,这个体它在流行当中它一直是创造性的。但是宇宙的本体不愿意堕落,他要重新起来,这个叫辟但是这个地方它就是绕圈子了,就偏离了轨道,那么,形成了熊十力,所说很多动圈,它借用了庄子里面记载的惠子的学说,这可能是古今的哲学家,在解释宇宙万象如何生成的时候,不得已造出来这样。
本来你说心物那就是翕辟成变吗,结果造出一个堕落的厉害,形成了动圈,形成了宇宙万象。如果喜欢哲学是说西方哲学说,马克思写博士论文的时候,还专门去讨论说原子偏离,好好的怎么就打破原始的混沌,要用那个方式来解释。
熊十力讲他本体宇宙论的时候,在本体的世界翕辟成变讲的好好的,但是他说翕势力太大!形成动圈,形成小一,就是这种翕的力量,那么,无量的动圈在这个过程当中犯一个错误,就会犯第二个错误,犯第二个错误就会犯第三个错误,庄子讲得有一则二、有二有三,这个过程就会无限的扩张,这样就相生相伴,形成万物,这大概算是熊十力的创世纪。
从本体世界到现象世界的显现过程,但是光到这一步还不是我们看到的时机,待会我再说我先看看原文。
他说,夫恒转之力,本无处不周遍,本无处不充塞,然其为用,则存乎摄聚。不摄聚,则浮游无据,又何以见其力之行乎?
——《新唯识论 成色上》
宇宙万化如果本体是创造性的流行,它要没有翕的力量,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对吧,这个挺逗的,牟宗三造了个词叫良知坎,先说本来好好的,但是为了显示自己,为了显示自己创造性的力量,非要堕落一下,然后再重新再创造打破,这就叫翕辟成变。
才摄聚便是翕,翕即幻成无量功点。动点者,幻似有质而实非质也。动点之形成不一其性,而阴阳以殊。动点之相待不一其情,而爱拒斯异。
——《新唯识论 成色上》
翕并不是有原罪的,翕就是宇宙创造必然要呈现的。就向我们人是气质的聚合,我们能不能怪这个气质不好,不能,没有气质,天道也就无所附丽,所以,这个翕聚也不是什么坏事,它会形成动点。你看到这个想到古希腊,就讨论爱的力量,恨的力量,然后讲动点还组成系,系还组成院,院还组成校,越来越大了。
这样就形成出色了,这就是他的世界的组合的行程。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这里,就觉得心就成物了,但是还有一个转折,就是认识论的介入。熊十力的这套体系里面既有存在论的这种翕辟成变的说法,还有一个认识论的介入,就是成物不仅仅是翕辟成物,同时还有我们这种认识能力的介入,才使他真正的成物。他说如果这些小异,如果这些动圈,它实际上还是刹那生灭,它并不是真的有相。真的有相要靠时空,要靠范畴介入。时空和范畴介入以后,翕的变化,才真正的成为我们所理解的物的范畴。
熊十力在他的1944年写的新唯识论的语体文本里面说,借用西方哲学以及康德哲学的一些范畴,列了五对范畴,说空时、有无、数量、同异、因果。
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范畴的介入,物才真正的成其为物,光有翕聚还不行,比如,我看到了一个杯子,我们都是在有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教育背景的人,你会跟我马上就认同说我看到了杯子,这是我们具有共同的认识论的语境。
如果我要给那个没有受过我们同样背景的人,我就不能说这是个杯子,我得告诉他,我看到一个长长形的圆状的里面是空的,能够这个这样介绍,这才是翕的意思上的介绍,如果我要说把这些空时、有无、数量,这些加进去以后,它才能够显示出我们现在的这个样子。
比如这个杯子,如果是翕辟成变的层面讲,说我拿着一团电子缘起分子,喝水的时候,我也说我没有喝水,我喝了很多h20.所以,你看禅宗的语录挺逗,禅宗语录经常说,这禅师说,我终身吃饭没有咬着一粒米,他吃的米当然不是米勒,他吃的,从物自体的层面,都是我们后天用范畴用语言所描述的东西。
如果猪能跟人交流的话,我跟他讲杯子他肯定不懂,但是我跟他说,我看到一个白色的,如果他的眼结构跟我差不多的话,他也会认同,这就是把这个意思进去以后才算是真正的成物。所以,有两个层面的成物,一个是翕以成物,一个是范畴的介入,仅仅讲翕以成物,那还不足以成为那个意思。
翕以成物降下来,设法相分对我们所显现的世界,它一定是有人的这种心法、心所法、所构成的那样一种对象,所以,认识这个世界向我们呈现的是两重局限,首先是存在论的局限,它翕以成变,它不再是那种创造性的不断显现了,同时它还有一个,就是认识那意思上的这种对象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