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词汇与文化(21)

作者: YangSiR说 | 来源:发表于2022-06-29 00:17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5.2 避讳语:讳尊①

避讳语是为了避免说出,或写出禁忌词语而采用的替代性词语。避讳语主要有三类:讳尊、讳凶和讳俗。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类,“讳尊”。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如同一部百科全书,为我们展示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情节:

贾雨村曾是林黛玉的老师。他在谈到自已的学生林黛玉时说,“他读书凡是‘敏’字皆念作‘密’,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

林黛玉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涉及到“避讳”中的“讳尊”的问题。

在古代,帝王或者尊长的名字,都是神圣不可冒犯的。人们在写字或者说话的时候,不能直接书写,也不能直呼其名,必须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加以回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避讳”现象。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就说到,“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这种风俗,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中,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林的母亲名叫贾敏。因此,当林黛玉在读书、写字时遇到了“敏”字,就必须要避讳。具体来说,可采用哪些方法来避讳呢?

①改音法。遇到必须避讳的文字,改变其读音,改读作他字。

②缺笔法。省略须避讳字的笔画,以省略所讳字的末笔为最常见。缺笔法产生于唐代,是唐代以后主流的避讳方法。

再来看一个例子。唐文宗开成二年,把《论语》《左传》等12部儒家经典刊刻在石碑上,史称“开成石经”。这些碑刻如今保留在西安碑林里。《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大意是说,“要有充足的粮食,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人民的信任。”

这段话也被刻在了“开成石经”上。但是,这段话里“民信之矣”中的“民”却缺少了最后一笔,成了一个生僻怪字。这主要是用来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

除了“改音”“缺笔”的避讳法以外,古人还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避讳呢?唐代诗人李白在冬天和友人王历阳相聚饮酒。但王历阳不善饮,被生性豁达的李白作诗笑话。诗曰:“地白风色寒,雪片大如手。笑杀陶泉明,不饮杯中酒。”在诗中,李白把友人比作陶泉明。

那么,诗中所说“陶泉明”何许人也?他就是东晋名士、平生嗜酒如命的陶渊明。“陶泉明”“陶渊明”?是同一个人?

是的,就是同一个人。之所以把“陶渊明”改为“陶泉明”,为的是避唐高祖李渊的讳。后人称这种方法为“改字法”。所谓“改字法”,指的是“凡遇到需要避讳之字,改用意义或读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的方法。

了解了什么是“避讳”,那接下来的问题便是,“为什么要避讳?

在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主张“尊亲有别,长幼有序”,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观念的影响极其深远。《春秋·公羊传》中说,“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意思是说,对尊者、亲者、贤者的过失,应该避而不谈。不但他们的过失为能讲,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必须要避讳。正如前面我们看到的,林黛玉避讳母亲的名字、唐代人避讳李渊、李世民的名字。

在古代,如果违背了避讳原则,那将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还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未完……)

相关文章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21)

    5.2 避讳语:讳尊① 避讳语是为了避免说出,或写出禁忌词语而采用的替代性词语。避讳语主要有三类:讳尊、讳凶和讳俗...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⒁

    4.1 汉语的方言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直接描写方言的作品并不多见。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恐怕是人们最熟悉的了。在...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⑿

    3.4 成语的发展和变化⑴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成语的结构形式、来源以及成语中古汉语的语义、语法、语音留存的现象。...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⒃

    4.3 方言与共同语的交流与融合 汉语方言与共同语,都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⒀

    3.4成语的发展和变化⑵ 成语变化的“理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的引申,产生新义新用法。二是异解另构,产生新词新意...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⑾

    3.3 成语中的古语留存现象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⑸

    2.2汉语外来词的译借方式 清代闭关自守,王公大臣们多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无所知。一直到光绪年间,才渐渐的派人出...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⑹

    2.3汉语外来词的来源 胭脂是女性常用的化妆品,可施于面部和唇部。那大家知道胭脂从何而来? 其实胭脂这个词并不是汉...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⑺

    2.4 汉语外借词 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文化交流总是双向的,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称为“借词”,...

  • 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⑻

    2.5 外来词的“源与流” 前面几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汉语借词与外借词。所举的例子大多都是单向性的,也就是从一种语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 || 词汇与文化(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bu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