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清晨,踏着轻快的步伐前往单位,路旁的树丛中,蔷薇宛如灵动的精灵,展现着各自的风姿。
有的蔷薇花苞怯生生地蜷缩着,裹着一层薄如蝉翼的花衣,似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绽放的那一刻;有的已然盛开,层层叠叠的花瓣舒展着,一簇簇红彤彤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路人展示自己的美丽,那绚烂的色彩,瞬间点亮了整个清晨,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我漫步前行,目光始终被这些娇艳的蔷薇吸引着。它们的美,不似牡丹那般雍容华贵,却有着一种清新自然的韵味,令人心旷神怡,就连上班途中的疲惫也仿佛被一扫而空。
然而,当走到树丛尽头时,我看到了一个忙碌的身影——一位环卫工人正手持剪刀,专注地修剪着树丛中的树木。她的剪刀在枝叶间灵活穿梭,“咔嚓咔嚓”的声音有节奏地响起。看着她认真的模样,我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担忧:她不会把这些正在绽放的蔷薇也修剪得光秃秃的吧?那该是多么可惜啊!
中午下班,我特意放慢脚步,留心观察那片蔷薇花丛。欣慰的是,环卫工只是将树丛中的榆树修剪得整整齐齐,而旁边的蔷薇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模样,花朵依然娇艳欲滴。那一刻,我不禁感慨,原来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环卫工人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也懂得呵护这份自然之美。
下午闲暇时,我对蔷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上网搜索了一番。这才知晓,中国栽培蔷薇的历史源远流长,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有关蔷薇科植物的确切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距今3000 - 2500年前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集《诗经》。
在《周南·何彼襛矣》中,“何彼襛矣?唐棣之华”,诗中以唐棣花比喻出嫁的公主,赋予了蔷薇科植物浪漫的文学色彩;《小雅·棠棣》里的“棠棣之华,鄂棣之华、鄂不炜炜?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则将棠棣比作兄弟间和睦相处的象征,让蔷薇在情感表达上有了更深的意义。
到了西汉时期,才有了蔷薇属植物的记录。据说在汉武帝时代,上林苑中就已经开始栽培蔷薇。《贾氏说林》中记载,汉武帝与丽娟在园中赏花,蔷薇初开,姿态似含笑。汉武帝不禁感叹:“此花绝胜佳人笑也。”丽娟调皮地问道:“笑可买乎?”武帝答:“可。”于是丽娟取黄金百斤,作为买笑钱,只为博武帝一日之欢。
从此,“买笑花”便成了蔷薇别具一格的别称。梁元帝肖绎同样喜爱蔷薇,据《寰宇记》记载,他的竹林堂中种满了蔷薇,“有十间花屋,枝叶交映,芬芳袭人”,那景象,仿佛让人置身于梦幻的花海之中。
唐朝时,蔷薇已成为广泛栽培的观赏花卉。唐《平泉草木记》记载“己未岁得会稽之百叶蔷薇,又得稽山之重台蔷薇”,李德裕的记录也表明,这些重瓣蔷薇从浙江一带移植到了北方,让更多人得以欣赏到蔷薇的别样风姿。
北宋时期,宋祁在《益部方物略记》中最早提到了蔷薇属中的月季花,称赞它“翠蔓红花,蜀少霜雪,此花得终发,十二月辄一开,花亘四时,月一披秀,寒暑不改,似固常守” 。
宋朝时,蔷薇在洛阳、山东、两淮、苏州、扬州等地广泛种植,品种也日益繁多。鄞江周师厚撰写的《洛阳花木记》中,描写刺花37种,其中涉及到的蔷薇种类就有倒提黄蔷薇、千叶白蔷薇等11种之多。
在世界范围内,蔷薇也有着独特的寓意。不少文明古国将蔷薇花视为真、善、美的象征。在欧洲,送一枝蔷薇,代表着求爱之意;在法国,红色蔷薇寓意“我疯狂地爱上了你”,白色蔷薇则表示爱情在悄然萌发。伊朗将蔷薇定为国花,英国虽将玫瑰定为国花,却对玫瑰、月季和蔷薇没有明确界定,三种花都备受钟爱,红蔷薇与玫瑰一样,常被当作情人节的礼物。
在中国,漂亮的蔷薇同样承载着深厚的情感,是爱情的象征。人们爱用蔷薇制作花篮,为喜庆的场合增添欢乐氛围。贵宾来访时,赠送一束红色蔷薇,表达热烈的欢迎;少男少女互赠红色蔷薇花,传递初恋的美好;婚姻嫁娶之际,红色或粉红色蔷薇花则寓意着对新人婚姻美满、幸福吉祥的祝福;节日里,互赠色彩鲜艳的蔷薇,更是寄托着浓浓的节日祝福。
蔷薇,这看似普通的花朵,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芬芳,它历经千年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彩,在人们的生活中传递着美好与爱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