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听了有一阵子了,一开始对书中的观点“不批评不表扬”略质疑,我粗线条地认为批评、表扬都可以是陈述事实,与管教并不冲突,完全不批评不表扬会不会过于绝对化?
仔细琢磨了好几天,书名中的“不管教”似乎迎合了近期亲子关系中管教的无奈感、无力感和复杂性。再细想,书中观点哪是“不管教”,恰恰是最最高级的平等状态下的人生态度探讨。
触动我的有两点:自立与信任。我反思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成长历程,思考了目前我对小范同学的“管教”方式。
书中说,好多人成年后会反思“当年我要是听我爸的就好了”,我是恰恰相反。我的爸爸妈妈非常的传统,对我保护得很好、照顾得很好,我也就心安理得地不自知地享受着这一切。我真希望当时的自己能够独立一些,甚至叛逆一些,不是局限在那个温暖的、安全的小圈子里,而是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独立选择自我负责,不惧怕失败并在失败中成长,和爸爸妈妈沟通自己的想法,期待他们说一句“你自己决定就好”。可当时的我呀,哪有这种眼界!
父母对我的保护,源于爱,有些时候也源于不信任。他们希望我把学校的学习完成好,他们希望我有空余的时间锻炼身体、充分休息。渐渐地,我做事风格趋向于求稳。个人风格本身没有对错、优劣之分,只是应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在我的生活中,缺少了“勇气”,权衡之下,我会认为自己“做不到某些事,不会成为某种人”。
自立和信任,多重要呀!孩童成长过程中,求知的乐趣不只局限于学校内的学业,还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是探索时积攒起来的勇气。家长对于孩子,有时像是一位站在前方的引路者,有时像是一位站在后面的欣赏者,有时又像是站在他/她身边的伙伴,同行一路,不横加干涉,不随意指责,让孩子带着归属感和价值感,以平常心正视失败,将缺点当作优点,感受求知之乐,感受奉献之乐。
小范同学说过:“大人怎么就不相信小孩呢?!”这的确是个好问题,怎么回答她,我还得再琢磨琢磨。
另外,已经将书中提到的《达芬奇传》列入书单,和小范同学一起读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