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作业2】
[主题]:如何描绘出故事的细节(如何写好A1)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故事思维》 P.128
【R:原文片段】记性不只是指一种好的或是差的记忆功能。一些记忆力差的人也能记住一个难忘的故事。
我们能够记住那些一个个情节交织的,对我们有意义的、对我们的想法有着影响的事情,或是让我们感觉好或坏的事情。我们能够记住的,是那些能让我们情绪波动的故事。好的故事会被铭刻在听众的大脑中,字字句句被串成意义深远的整体,激发出生动而又强烈的情感。我们都记得,野狼"呼時呼時吹气,直到把房子吹倒"的《三只小猪》的故事。 然而大多数人却不记得数学课上的"向量"。你要是想让人们记住什么,你就要让你的故事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一个难忘的形象或者镜头。让它能像《辛德勒名单》中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儿、《发条检》里圆挣着的眼晴,试图打电话回家的外星人一样清晰地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记。
细节越具体,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联系,这貌似不合常理,却是所有讲故事者共知的秘诀。如前文所述,一个成功的故事必然是触动了人类某种共性的故事。其实,要触动人类的共性,首先要描述个体的个性。
例如,你若想通过自己的故事唤起听众对母亲的回忆,你首先要细致地描绘自己的母亲。你可以提到某个平凡的一天,母亲穿着朴素的衣服开着常见的车,送你去上学。这段叙述无需华丽的辞藻,也不必情节曲折,只要有清晰的细节,便能够让听众记起自己的母亲。
【I:拆书的家讲解引导】
What:人们能否记住一件事情,并不完全取决于记忆力。要想让人们对某件事或者概念印象深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它描述成“故事”讲给大家。
Why:枯燥乏味的知识总是让我们很难提起兴趣,想要记住它们,如果没有一点记忆方法和实践,就需要为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相反,故事中的一个形象或是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镜头,却能让我们记忆犹新甚至刻骨铭心。因为一个好的故事能够通过仅仅某一点的描写就引发大家的共鸣,有触动的东西必然会令我们难忘。
Where(在什么地方使用):在日常的交流中,对于平淡事件的生动描述;在一些课程中对于概念,举例和打比方的讲述方式都更容易加深听众的印象。
How:要想把事情变成一个容易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需要符合以下几个要素:1.有意义和价值:能够对我们的想法有影响或是能引发我们的判断。2.有情节转折:能够引起对方的情绪波动和情感起伏。3.有具体细节:能够通过某些场景中的细微之处加深印象。
【作业】请根据上面的【R】与【I】写出你的: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2012年,11月随新来的领导下基层检查,路上他突然给我讲起来故事来。他说,千禧年左右,某单位一帮号称关系比较好的8个人,公费出去玩吃饭,席间还买了纪念品。结果隔了三天,因为被举报,就有人来查这次的情况,查这件事的人不仅明确说出他们当天都吃了写什么,买了些什么,甚至个别人说了些什么都一清二楚。后来所有人退还了旅游、吃饭和买东西的费用。
反思:
因为他这个故事,我特别清楚地记住了,人需要慎言、慎行和人心难测。说教有可能只能让我记住说教的抵触,但是他的故事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并颇受教育。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目标】
马上母亲节了,悟空问答开始了母亲节活动,我想通过故事来表达母亲的不易和我对她的爱。
【步骤】
1.叙述母亲的不易:
小时候爸爸在城里上班,每天晚上回家,妈妈平日带着我们三个女孩,白天忙农活,晚上还要做衣服、鞋子。我记得遇到雨天,爸爸没法回家的时候,晚上妈妈会把院门插上,屋门也插上,而且屋门会再顶上一根木棍,门口摆上椅子,椅子上放上铜盆,椅子旁边放上茶缸和不锈钢的碗和罐子。从小到大,我一直以为母亲是我精神的支柱,现在才知道,她的坚强和勇敢,是需要多大的毅力来克服自己的内心。
2.以身作则的孝道
小时候,农村重男轻女,我家三个女孩,可想而知,母亲在奶奶家的地位。
分家时,爸妈带着我们单独出来,最小的叔叔留在了老屋,他有两个儿子。
奶奶说话是刀子嘴,我们长大之前母亲不知道隐藏了多少委屈。但每次奶奶来我们家,妈总是把家里好容易攥下的鸡蛋炒一盘,小时候嘴馋,只要奶奶没动筷,我先动手了,妈妈总会轻踢一下提醒我,不可没有长幼顺序。
3.远见和坚韧
小时候村里人都说女孩赔钱货,小学毕业就下学织地毯,攥点嫁妆钱。当时因为我们家三个女孩,不少人撺掇母亲不让我们三个上学。母亲说,嫁妆可以一分不买,谁看好我们家姑娘爱娶不娶,但学必须得上,错过上学,以后后悔都没得补,只要我们能考上,她砸锅卖铁都要供。
当年,我们家是我们十里八乡唯一一家出了三个女大学生的。
母亲是我们精神的导师,爱的源泉。
【控制】这样讲述,如果能够被推荐,我奖励自己一根冰激凌。当然不能让女儿看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