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读书论语贯通
一以贯之—论语贯通07

一以贯之—论语贯通07

作者: 璞文1 | 来源:发表于2019-02-01 11:37 被阅读13次
一以贯之—论语贯通07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那当然不可能是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就值得去死了,如果孔子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早上知道,晚上就可以去死,显然是说不通的。

孔子说的这个道,一定是人生的根本道理。所以说,要读懂《论语》这本书,当然要先懂孔子说的这个道,先懂得孔子的思想境界,不然肯定是不懂《论语》,不懂孔子了。

孔子这个“道”,是“圣人”的基础,是圣人的无为法,是“吾之道一以贯之也”的这个“一”。孔子其实也是指向这个“一”,这是无为法的根本。

老子《道德经》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天地分阴阳,在不断变化,这个变化是有为法,所以“常有,欲以观其徼”,来观察天地的变化、观察阴阳的规律;

同时,有为法后面还有一个无为法,所以“常无,欲以观其妙”,进入“无”的状态,来从本原上体悟这种阴阳变化的根本。所以《道德经》讲得很清楚了,道生一,一生阴阳。这个世界起作用的是阴阳二种力量。阴阳背后还有一个“一”,这个“一”就是无为法。

按佛家的说法,在《楞严经》中,指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个“知见”后面的知,就进入“无为”法的范畴。很多学者说《楞严经》是伪经,此说暂且不论,抛开这些争论来看这句话,确实是很有见地的。按佛家的说法,这个无为法是一种觉知的力量,进入心学的范畴,比道家的“道”、“一”这个概念,让人感觉更容易把握。

所以综合以上,按佛家的观点,指向背后那个心,那个觉知的力量也好,按儒家道家的观点,指向那个阴阳背后的“一”也好,无为法的根本与立足点在这个“一”上。

佛家言,“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廓然无圣”,那是“一”后面那个“道”了吧,也是“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了吧。

所以说,圣人与我们所谓的普通人,在生命状态上的差别,体现在对生命的把握上。一种是心超脱有为,进入无为的觉察,在觉察的状态下存在;一种则是在有为中挣扎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这个觉知力量的体悟上,我觉得佛家、道家的观点还是太神秘了,印度的克里斯那穆提,被誉为真正的佛家“中观”的代表,对这个觉知的力量有很多有趣的把握,提出了很多适合现代人的觉察体验方式,他的学说更适合现代人的理解。

“无为法”不是脱离社会,是一种心灵的超脱与纯净,是一种更高雅优美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充满生命幸福的觉知。“道在屎溺中”,“砍柴挑水就是道”,在平常的人生中,活出觉知的精彩,活出不一样的幸福,这是生命真正意义,也是《论语》真正的意义。我们往往是脱离了这个生命的本质,活在迷茫中,这是问题所在。

只希望我们都活得象《黄帝内经》指出的那样,“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那是真正的生命了。

相关文章

  • 一以贯之—论语贯通07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那当然不可能是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就值得去死了,如果孔子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早上知道...

  • 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以贯之 注释: 贯:贯穿。 释义: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原文:《论语·里仁》(4...

  • 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有云:“吾道一以贯之。”以“一”来贯通我所有的道。孔子所说道是“忠”和“恕”。我却把题目这句话理解为我们做...

  • 【王鹏翔论语札记80】做人从不自欺开始

    原创:王鹏翔书香联盟2018-04-07 原 文 《论语里仁篇》 4.1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 致良知学习(1)

    1、“一以贯之”,出自《论语》,意为: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毛笔字中哪个字最难写?答案是“...

  • 一以贯之的道——论语贯通84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读书笔记 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

    1 《论语》中有两个地方提到,孔子之道一以贯之。 在《论语四、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 ❤️手抄 《论语》 Day55

    学习感悟:一以贯之,是儒家的一贯思想。“贯”,三层含义: 一是贯穿、贯通,一个思想,贯穿所有的思想,融会贯通,所有...

  • 读《论语》的二条主线—论语贯通08

    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是想把孔子的思想与《论语》这本书的逻辑脉络进行梳理贯通。而要贯通《论语》的整个逻辑脉络,必...

  • 论语贯通—序言

    释家多托于世外,道家则隐显不定,可进可退,唯儒家文化立人文之标杆。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是我们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来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以贯之—论语贯通0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zr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