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上回说到诸圣吹螺不止,有大势至法王子六根清净,香光庄严,端现印度密宗与于闐佛国乃至国人创新创造之能事。《楞严经》卷六单讲观世音菩萨之前世今生,有了大势至法王子的承转起合,此卷已远离佛陀为阿难实证“六解一亡”的核心,转而成为观世音菩萨的个人传记。
且说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细细长长的品说自己的前世今生及大成就,且看不说:
回忆往事,有观世音佛出世,我(此观世音菩萨前世)在观世音佛前发菩提心,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也就是阿难的多闻博学,这观世音菩萨却是精进,于闻中灭动静二相,“闻所闻尽,觉所觉空,空所空灭,寂灭现前,获十二殊胜”,一方面,“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一方面,“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也就是说,这观世音菩萨精进修行,忽然就开悟了,十方世界透彻地呈现出来,看到(得到)了如来佛的慈悲力,也能感受到六道众生阿猫阿狗的悲欢离合。这时候的观世音菩萨,却已在点化他的观世音佛之上,与如来佛同等慈悲力。与现世的佛陀如何,却不得而知了。
如来又授他“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更因“同佛如来同慈力故”(这里他讲了很多次哦,就怕别人不知道),“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先说这“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即上一节中“佛教我从闻思修的”耳根圆通法门,上节说他精进自修,此节却是如来佛直接送了他金刚三昧,别人咋就不送咩?如来佛的慈悲如海,十方世界都送遍也无不可,为何只送他一人,此处省略一万字,如来佛偏心呀。哪“三十二应”?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国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乾达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呼罗伽身、人身、非人身。天上人间古往今来观世音菩萨俱可变化,变化之目的,在于众生之所想,即现此等众生之身说法,授之以闻熏闻修三昧。也就是如来授他种种,他亦可等无差别地授予各界众生。
同时,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还可以从观世音菩萨身上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哪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二,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临当被害,刀段段坏;六,(诸鬼)虽近其旁,目不能视;七,禁系枷锁,所不能著;八,经过险路,贼不能劫;九,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十,怨恨众生,远离嗔恚;十一,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十二,法界无子众生,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法界无子众生,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十四者,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圆通本根,发妙耳门。这十四种无畏功德,福被众生。看官,笔者也算是六道众生中的一员,却是一种都未曾见到。单讲求男得俊男,求女得靓女这两无畏,在计划生育的那个年代,终使每天24小时呼唤观世音菩萨,又怎得如愿,假使即便能够如愿,这世间所呼唤的,求女子的又有几人?这不是明摆着会出现性别严重失衡吗?故此十四种无畏,倘若无,无从可证。倘若有,无有可证。只能算是天大的笑话了。
这还不够,观世音菩萨还有“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这个是他初获,是诸佛诸菩萨所不先有,大概就是能变幻诸界面容,能说八万四千烁迦罗首(秘密神咒),能现八万四千母陀罗臂,能睁八万四千清净宝目。真真妙不可闻,这八万胳膊八万眼睛挤在一处,会是什么样子呢?二,能现一一形(各种形状),能诵一一咒(各种神咒),其形其咒,能施无畏,施诸众生。只是不知这一条的“一一形”和“一一咒”和第一条的“妙妙闻心之如幻三昧”有什么不同?三,因其显现本妙圆通清净本根,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悯。这一妙德着实可笑,他显现出来本根,众生就得舍命舍财求他怜悯,那么其他佛、菩萨也显现本根,这世间终将无命可舍,无财可捐了。试想,佛陀也好,菩萨也好,修得正果,本是件难能可贵之事,最终却是要人的身和财,既然六根清净了,却要这些凡间俗人贱命财宝何用呢?岂不是很矛盾?四,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回向给众生求啥得啥,万事万应。这一妙德解释了第三点的索身索财的目的是为了送给十方如来好处。再回味《西游记》中唐僧到了西方取经,还要送好处,这些习性,却非印度佛教本土所有,乃是中亚窣利人的货利本性的传承,此贪婪本性不仅在中原得以发扬光大,于闐佛国亦未幸免,如今成为国人本色,也祸及佛经佛典,最终俱归于十方如来,让这涅槃清净的如来情何以堪?我想佛陀会怎么看待他呢?
这时,佛陀于师子座中,五体大放光明,此处省略一万字,大抵描述这种光明的可爱之处。如来对文殊师利法王子(这位却在二十五行之上)说,这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都说了自己成道的方便法门,他们的修行,实在没有优劣、前后的差别(此处却是扙了观世音菩萨的脸)。我今天想让阿难开悟(佛陀让二十五行助阿难开悟,何不亲授其“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或者阿难念诵“观世音菩萨”,亦可由观世音菩萨代授,这也是“三十二应十四无畏”的功德啊,何不现学现用?可见只是说说而已,另外也可一窥佛陀为了让阿难承继衣钵之煞费苦心。),你看看对于阿难,这二十五行,哪一行可以做其清净之根,得无上道?如来又补充道,不只是阿难,你大可好好为众生讲讲方便法门,得易成就。
文殊师利法王子即从座起,说偈对佛:…… …… ……
此处省略1220 字。却是《楞严经》里最最长的偈,也是最最核心的偈,却也只是对“花巾六结”、“六解一亡”的再次注解,无非是色音香味触法、见(眼)鼻舌身知识、心闻鼻想说法持犯神通、地水火风空、观识念性音闻二十五行总说开去,对观世音的“音闻”却推崇有加,“今此婆娑国,声论得宣明”,对阿难也再三叮嘱,“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意思是说阿难你总是问佛这问佛那,听来听去都攒在那里。你去听佛陀讲东讲西,为何不自己问问自己,自己听听自己呀,等到有一天你的多闻不再只是听听而已,这声闻一根方得返本溯源,六根也得成解脱了。明显地,文殊菩萨并不认为二十五行并无差别,而是把观世音菩萨的声闻放在了极高的位置,毕竟都是同门师兄(姐),也都是仰仗着《楞伽经》在中原立足,故此互相提携本是应该的。对阿难的品评倒也极为中肯,说的直白也明白,这声闻一道,却是阿难解脱的根本,也是他不得其法的要处。对于佛陀最后提的众生的方便法门,文殊菩萨一句带过,倒也是精辟——“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翻译起来比较难,还是用德尔菲神谕来表达比较直白一点,前半句即“你是谁”后半句即“你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极难的。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性比丘尼(即卷一用大幻术摄阿难入淫室,差点破了阿难戒体的摩登伽。千钧一刻,被文殊师利法王子提到佛陀面前,洗心革面,成比丘尼,就此更名为“性比丘尼”)在阿难后面,听文殊师利法王子念完偈,得法眼净,即刻成长为阿罗汉。然而阿难似乎并没有……他整整衣服,在人群里,“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这里有个极其熟悉的“悲欣交集”,却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临终所书,此时笔者方悟出弘一法师临终时的个中情愫。
阿难还是原来的阿难,性比丘尼已然后来居上成为阿罗汉,阿难尤在“自未得度,先度人者”,再拜佛陀,求赐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的法门。
彼时若是末劫,此时2500年之后的我们岂不是劫后余生?末劫一说,本是各宗教立教之本,其实质是激发信众的大恐惧、大焦虑,以便方便教化约束信众,舍身舍财,佛教亦不免俗,殊不知这恐惧、焦虑却也是六根中的意识,原是要断掉的。不管我们是正在末劫之中或已是劫后余生,要知如何安立道场,且看下回分解。
——尼达
附:
一、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如幻是修成就后,能如幻师之施展,幻化出万法。亦即真空妙有:真空能生万法;妙有则一切皆如。闻是觉照观照鉴照。熏是熏除业障无明。修是精进。金刚是不受一切外缘所动乱,不起杂思妄念。三昧是正定、正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