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前半生,虽然仕途不顺,但名岂文章著,交游有名流,过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也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但后半生,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悲苦穷愁,读的人压抑愁苦。甚至连自己孩子都饿死了,依然忧国忧民,真的是可敬、可叹、可悲。
杜甫是诗圣,在战乱中,过的是逃难生活,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甚至有一次在湖南被困在船上,五天水米没打牙,被当地的官员知道了以后,给了一些接济。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心怀悲悯,密切的关注时局,哪怕居住在蜀地的夔州,一个偏僻的地方,每逢有使者来夔州,他都要详细地打听关中情况,了解平叛情况。
看到军阀争斗,外患不断,百姓困苦,他就会“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悲伤;哪怕自己身体多病,出行都很困难了,依然会“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志向;想到国家的危局,自己也无法报国,就有“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的愧疚;中年颠沛流离,但始终想着国家百姓,常有“生老时危思会面,一声襟抱向谁开”哀叹。
不管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困顿,心里想的是国家人民,这样的爱国之情,从古到今,也只有杜甫,读他的诗,越读,越对贫苦卑微的杜甫充满敬意。
在逃难中,看到官府到处乱抓人,他悲愤难耐,兵荒马乱,民生涂炭,官员为了补充兵员实行毫无章法的拉兵政策,不分老幼,见着就抓,这让杜甫万分震惊,也痛彻心扉,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字字写实,句句泣血,对百姓的同情,对官吏的愤懑,让他扛起巨笔,写下对战乱的控诉。
那些催粮收租的官吏,凶残暴戾。受不了租子就会鞭挞百姓。有一个大爷告诉杜甫,去年的粮米都交给催收赋税的人了,田里正开花的新豆子也已经有了归宿,全部卖掉缴纳军费,自己连一颗都不敢吃,催促的人太凶暴。杜甫看到富人一掷千金,穷人骨枯髓干,于是愤然写下了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可怜那些底层的农民,他的悲悯穿越千古,点亮人心。
杜甫祖上是做官的,不用缴纳租税,不用去当兵,就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过得穷苦潦倒,在战争中到处逃难,更何况普通百姓呢?
杜甫穷到什么程度呢?从左拾遗被贬到华州,安史之乱后,国家动乱,他就开始一路的逃难,一路的忍饥挨饿,他的小儿子饿死,他是百忧煎心,却又无能为力。先后投奔秦州的表侄,表侄就是普通农民,哪有力量养活他们十来口人呢?这个时候杜甫又得了疟疾,发作起来刮肚刮脂,五内俱寒,打颤不止,贫寒疾病,仕途不顺,战乱不止,让杜甫无路可走。
在秦州待了三个月,又投奔同谷县的一个县宰,一路上风大寒冷,村落稀少,孩子们饿得直哭,山路陡峭,山崖险峻,就像一线天,这一路艰难的旅程让杜甫心力交瘁。结果到了同谷县,那个写信邀约他的人,没给他任何帮助。48岁的杜甫为了一家子人的吃饭,跟着养猕猴的人,在山谷里捡拾橡树的果实充饥。冬天11月份,他依然穿着短衣,被冻得手脚生疮,皮肤皲裂。就这样也捡不了多久,因为下了大雪,盖住了树苗,穿着盖不住脚踝的短衣,令杜甫寒入骨髓,回到家看到一家老小瘫在床上,除了饥饿呻吟,什么都没有,没办法,杜甫带着一家人离开此地。
他们决定去温暖的成都,寻找新的安身之所。沿途山险险恶,经过了汹涌的嘉陵江,走上了悬崖栈道,这一段最为危险,杜甫写诗记下了这一段的恐惧,“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接着又经过了又滑又湿的竹索桥,摇摇晃晃,互相搀扶一家人来到了成都。
到了成都,在草堂寺住了三个月,成都的朋友给他提供了一些米粮,邻居农民又送他一些蔬菜,日子将就着过。第2年,在离这个草堂寺三里远的浣花溪,盖了自己的草房,就算有个住的地方了,这一段时间杜甫过得比较安宁。但生活上依然困窘,就是依靠官吏和朋友的援助,杜甫也会采药卖药补贴家用,再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一时衣物供应不足,一家人就会受冻挨饿。这一段时间,高适和严武给予他很多接济和帮助。就这样的日子也过不安稳,又发生了战乱,杜甫又开始逃难寻找新的住处。
就这样东两天西三天,过着挨饿受冻,担心受怕的日子,心里还担忧着国家,担忧着百姓,杜甫很快身体垮了,肺病,疟疾,头风,右臂瘫痪,耳朵聋,他觉得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所以想方设法的回洛阳老家。把自己盖的草堂让别人住了,自己经营的40亩果园也送人了,收拾停当,坐船往回返,一路上又遇到了战乱,走走停停,少吃没喝,忍饥挨饿,在湖南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走完自己悲苦的一生,那是一个冬天,杜甫59岁。活得悲苦,走得恓惶
他病逝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放在岳阳,直到43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经过很大的努力,才把他的遗骸从岳阳迁到洛阳,路过荆州,碰见了诗人元稹,元稹感动于杜甫的悲悯情怀,为杜甫写了墓志铭。杜甫的后半生,过得颠沛流离,穷愁悲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读杜甫,心里常常有一种悲哀在涌动,杜甫一生没有干过什么营生,穷愁潦倒,总是在写信求助,写自己处境的艰难,请求别人接济,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乞食。去了一个地方,就写诗给当地的长官,希望对方同情他,给他帮助,给他接济一些粮食,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他的后半生到处流浪,到处写诗求助,有的人因为他是大诗人杜甫,而给予他一些关照,有的人仰慕他的才情,给予他帮助,也有的人置之不理,他心里也有无奈牢骚。
其实到了成都,有两次他都盖了房子,也有自己的果园,还雇佣了一些奴仆,也收了丰足的白米,能吃饱肚子,但杜甫没有好好的经营。我以现在人的想法来看这个事情,觉得不可思议。与其去乞食,看人家的脸色,为什么不好好劳动,让自己吃饱,让家里十来口人吃饱穿暖,好好经营,积累一定的财富,再做回乡的打算,为什么把自己的东西都送了别人,再去祈求别人的接济?过这种没有尊严的生活,我有一点不理解。
他一生当中也有好几次做事的机会,比如曾经朝廷让他作河西尉,他因为忍受不了那种逢迎长官,鞭挞人民的生活,因此虽然很穷,但是不假思索的就拒绝了这个职位;被贬谪到华州,做一个看兵器的小官,他觉得没什么意义,就毅然的放弃了这个职位;在成都严武那儿,他做工部员外郎,因为同僚勾心斗角,互相猜疑,53岁辞去了官职。出去做事就要有一些薪水俸禄,自己受点委屈,能让家里大人孩子吃饱,这不是一个男人的担当吗?而且如果想改变官府欺压百姓的行为,逃避怎么能改变得了呢?只有参与了,也许才有机会,眼不见心不烦的做法,也许于事无补。读到这些,对杜甫既同情又悲哀。
杜甫的后半生过的穷愁悲苦,有战乱的原因,也有自己本身的原因,没有一技之长,不会跟别人打交道,无论哪个朝代,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纷争,看不惯就逃走,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读杜甫的后半生,有敬佩,有哀叹,也有悲哀,特别是看到杜甫那么没有尊严的去乞食,我看着很揪心。
读杜甫后半生,给我一个启示,无论在什么时候,作为一个人,要有养家糊口的本领,才能为自己的家人尽责任,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无论什么时候,学会和人打交道,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人情礼往一直都在,就看我们怎么对待。把自己管好了,再去帮助别人,这个帮助才更有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