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以“纯文学”的名义三有斋古眼的文字世界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十九)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十九)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19:08 被阅读38次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十九)

之七十九



诓睡着


对巴蜀地区的这个方言词,恐怕东南西北中的人都不陌生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享受父母“诓睡着”的漫长过程中,一天天长大成人的,而后,出身社会成家立业,延续下一代,不免还要重复“诓睡着”的温情脉脉或恐惧惊吓的场景和故事。

怎么“诓睡着”的?轻轻拍打孩子后背或手臂,辅之以唱摇篮曲(也叫催眠曲)、讲睡前故事,如果这些动情怀柔的招术都用尽了,还催不了眠,还赖着不肯睡,这时候,大人就会祭出“麻老虎”“狼外婆”的恐怖故事来,吓得孩子赶快眯着眼睛梭进被窝里去。

以上所说,只是“诓睡着”的本义,在巴蜀大地,它还有一项引申出来的特别意义。这可能就不一定是外地人所知道的了。单位里,社会上,成人之间使用此词,更多的就是它的引申义。比如喝酒,张三把李四灌麻了,就被描述为“张三把李四诓睡着了”。还有,二人比武过招,胜者也常用“三拳两腿就把他诓睡着了”自夸功夫了得。

可以这样说,凡是涉及到斗气、逞能、竞争、比试的场合,不管是君子动口,还是小人动手,还是你死我活的文攻武卫,几乎都用得着强者对弱者的“诓睡着”。尤其是当血淋淋的惨案发生,围观的巴蜀吃瓜群众,伸长脖子往里瞧了瞧,然后幸灾乐祸道:“洗白了,下课了,被诓睡着了!”面对此情此景,你对“诓睡着”还能保持温情脉脉的记忆么?

这个从婴儿期就伴随着我们一道成长的词语,也许就这样伴随一生,直到溘然长逝——真正的“睡着”——不再醒来为止。发蒙读书了,被家长诓进学堂去,并嘱咐道“要听老师的话”,老师就是班妈妈。十几年后离开校园,家长和老师嘱咐道“要听领导或老板的话”,单位集体就是你妈妈。“以校为家”,“以厂为家”,“以国为家”。祖国是你老妈妈,组织是你新妈妈。这些妈妈对你就一句话:“听妈妈的话!”

无论是哪个时间节点,不听话就将被“诓睡着”,妈妈们的手段不外乎三种:一、诓骗,二、体罚,三、软硬兼施。——用巴蜀人的粗话来说,就是:一麻二估三教育。于是无一例外的,被家庭培养成了乖孩子,被学校培养成了好孩子,被社会培养成了乖儿童。

如果哪一天,你不幸在被一次次诓睡着之中失眠,感觉活了一生一世,身不由己全在“诓”中,不管你有没有睡意,该睡的时候就得眯着眼睛,睡不着也得装睡,虽然长得人高马大五大三粗的了,却从来不曾离开奶瓶和摇篮似的。此刻,你就明白了高深莫测的老子之谆谆教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既然“复归於婴儿”,就该尽情地撒娇、撒泼、使气、任性吧,希望得到母亲般的哄骗、恐吓和父亲般的暴力体罚。只有如此这般,你才有安全感,才有幸福感,就是不需要责任感。

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机构》里,把我们这种“复归於婴儿”的心理结构,称作“母胎化”倾向,武志红先生则就此写成《巨婴国》一书,都值得一读。——如果你想长大的话。

一国巨婴,坐排排,吃果果,唱支山歌给妈妈听,唱得好的有棒棒糖吃,没得棒棒糖吃的可以撒泼……一时的欢笑与吵闹,一时的勾心与斗角,无伤大雅,绽开如花。来来来,大家一起唱起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唱着唱着,不都被一一诓睡着了么。

百年前,喜欢危言耸听的鲁老夫子说过哦,在中国,“人”,还没萌芽呢。百年后的今天,你我在妈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中,不都长成了白发飘胸的巨婴了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qj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