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5”的阅读颇有点酣畅淋漓之感。好像有些概念、原理经过多次的阅读,越来越明白起来。果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或者说现在的阅读是对上一本书的补充阅读,新的逻辑关系,新的阐释方式,逐渐让原来的谜团清晰起来。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解作为设计的核心目标——这点就推翻了过去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接着,必须要清楚理解什么——我们对理解的理解要转念;再次,什么依据证明学生已经理解——始终围绕目标达成,来设计学生理解的证据,何为证据,依照目标的理解来设计。
01教学目标指向理解,确认理解的指标是什么?
过去: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授课形式灌输为主,课堂上多以学习材料覆盖,各种形式学习知识。教师拿到教材,研究教材,再教教材。对学生的评估以事实性知识考评为主。技能学科课堂上,技能学习以机械化练习较多,倡导反复练习。
除此外,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方法方式的教授。不知道这只是学习目标的一部分。
追求理解,就是追求思维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记忆力的提升。
知识指掌握事实、定义和基本概念;技能指能够熟练操作某一动作或过程。此二目标都属于习得。
真正的理解,除了上述二目标外,能够作出有效的推断,将事实建立联系,并用自己的话阐述结论;学以致用,能灵活准确地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将推断和联系与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这两个目标不同,也与知识、技能目标不同。
前两者是书本强调的目标要求。阐述为“在极少接受教师帮助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建立联系并获得重要的理解时,他们自己已经能够理清事实、数据和经验是如何联系、拓展或者说如何关联的……获得理解后,在面对涉及知识能力和理解的新智力挑战与情境时,能够准确提取所学知识并有效运用。”
也就是说,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目标有四项:知识、技能和有效推断阐述、新情境的应用。
02尝试设计目标
以三年级《只怕不抵抗》为例,尝试设计指向理解的教学目标
哪些是知识目标?
歌曲背景知识;延长音记号的认识与使用;了解二拍子的强弱规律;附点音符的认识。
哪些是零散的技能目标?
延长音记号、附点的正确运用,节奏、音高准确演唱,用明亮、坚定的歌声演唱。
哪些是理解性的目标?
节奏对歌曲情绪表达的作用:歌曲中四分休止符、附点节奏的运用加强坚定情绪的表达。切分节奏的出现,改变了原本二拍子的节奏重音,从而改变了音乐情绪的推动,演唱时要突出新的节奏重音,更好地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
03学生达到理解的表现
只是重述别人的阐述的管带你,不是真正的理解。
首先,理解要求用自己的话解释,呈现思维过程。
其次,遇到质疑时,能够论证反驳。
再次,新知与旧知、技能、经验建立联系探索不同角度讲先前学到的应用到新情境中。
“理解是一种推断,而不是事实”初次看到这句话,不太懂。几次阅读下来,今日恍然悟道,如果是事实,只要记忆就可,推断就是经历了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建构新的意义,联系连接零散的事实和技能帮助进一步学习。
目前读下来,对于理解的理解明显有长进,对评估的作用也理解,但是实际要怎么操作还迷糊着。继续读与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