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社交,让我有些不安,焦虑,甚至自我怀疑。
事情是这样的。
本来我们是三个姐妹,隔一段时间会聚一次,很开心,很放松。想说什么说什么。
几个月前开始,通过姐妹A认识了姐妹D,这个新的朋友,性格开朗大方,完全就是那种中心人物。
通过姐妹D,又认识了几个新朋友。之后每次吃饭,就变成了我们三个加姐妹D,加几个新朋友。
而我就属于那种不知道怎么聊天,紧张得浑身不自在,整个过程当观众一样的存在。
于是,我开始想,为什么人家可以那么侃侃而谈,真是羡慕至极,人又美,又能说会道。而我呢。。。完全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
最近学习了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其中讲到思维发展的过程。我们的成长,思维的进化都是螺旋式发展。
陈海贤老师引用佛教禅宗中的一种说法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叫“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叫“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做为社交恐惧症患者,焦虑的我,就是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那么,我再深入一点思考,我当前的认知,只是局部知识,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我会发现自己并不是跟所有人交往都紧张,不知所措,我也有很多时候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成为众人的焦点。所以我会下意识得放松身心,找回自己,不用刻意去融入,当感觉好的时候,我才能做得更好。
很惊喜的是,前几天晚上聚会,我感受到了自然,并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整个过程很愉快又放松。
不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症”的标签,这是见山不是山的第二重境界。
现在我会更认识自己,社交恐惧症,其实大家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我在跟别人交往中,会慢热一些,坦诚接受自己的特点。
陈海贤老师在书中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偏见就是一种思维的休息。”
而思维的休息能让我们接受更多的东西,觉察,接受,进而改变。
现在,见到陌生人,或者认识新朋友,我会大方地说:“我比较慢热,我有点社交恐惧症。”这样自然的表达,会让别人感觉更加亲切,也有助于别人理解。
接受“社交恐惧症”这个标签,是见山还是山的第三重境界。
我们在不同的关系中,对不同的事物上,感受也会不同,思维所处的境界也不同。
那么,你目前在哪件事上,处在第几重境界呢?又如何处在“见山还是山”的第三重境界呢?
期待你的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