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家成长研究会暨丹阳五大教育家研究成果发布会举行。我有幸跟随中国教育学会《未来教育家》参与了这一盛会。了解丹阳的人都知道,近现代有五位名声赫赫的教育家,马相伯、吕凤子、吕叔湘、匡亚明、戴伯韬都是从丹阳走出来的。
这五位教育家都钟情教育、奉献教育,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
借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朱永新在会上的所说的话,“丹阳这方水 土培养了有情怀、有担当、有梦想的五位教育大家,值得关注和研究。这些教育大家也是当今教师学习的榜样、追梦的指引。”
活动现场,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 尚荣也以“像教育家那样办学”为题主持了现场的一场沙龙。
活动结束后,我又有幸与参会的一些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交流后,结合这次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我又开始胡思乱想,“我们到底应该学习教育家什么?我们学习教育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在我看来,学习教育家要学习教育家之身,教育家之心和教育家之魂。而教育家之身,教育家之心,教育家之魂又是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怎么说呢?
首先,我们来讲讲教育家之身。所谓教育家之身,就是教育家外在的一些因 素。比如,教育家的形象,教育家的教书育人的手法手段,教育家的言语等 等。对于学习者,相较之后面教育家之心,教育家之魂而言,教育家之身是 最容易掌握的,也是最容易模仿的。因为这些因素都是外在的,可视化的。 这就好像我们常说的,“像不像,三分样”。
但是,我们要知道,只是学习了外在,学习了身形,学习了技法手段,也只是像教育家。至于内心如何,精神如何,还有待精进,有待提升。
其次,我们来讲讲教育家之心。所谓教育家之心,就是教育家内在的一些因 素。比如,教育家的胸怀,教育家的教书育人的理念初衷,教育家的心理等 等。对于学习者,教育家之心就不容易掌握和模仿了,因为这些因素都是内 在的,由内而生的,而且多数是由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内在惯性。这就需要 对教育家所在的环境、时代进行了解,认知,也就是要“设身处地”。
也许有人会说,是不是学习到了教育家之心就可以了呢?可以说,如果一个人了解了,掌握了教育家之心的话,基本上可以说是内外兼修地像极了一个教育家,但是距离教育家还是有着一段距离。因为,如此学习,只是掌握了教育家的物理世界,而非了解到了他的精神世界。要想真正成为教育家,就要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要学习教育家之魂。
最后,我们来讲讲教育家之魂。所谓教育家之魂,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如果非要用另一个词来做界定的话,教育家之魂就是 教育家的精神。教育家的精神比起教育家之心更为难拿捏与把握。
因为,教育家之魂不可以说是无形,因为教育家之身,教育家之心的各个方 面都有它的体现。同时,教育家之魂又不可以说是有形,因为教育家之身, 教育家之心的各个方面又找不到它的踪迹。
换句话说,教育家之魂是一种由外至内,又由内到外的一种自行的封闭且开 放的循环。这种循环让这个人谓之教育家,而其他人就不是教育家。姑且用个不恰当的词来说,教育家之魂就是成为教育家的那股“劲儿”。“劲儿” 对了就对了,“劲儿”错了就错了。
也许,教育家之魂还可以用气场作为替代。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气场不同 ,每个职业的气场也不同。而这个气场你说是什么?同样摸不到看不见,但 是可以感受到。
而且这个教育家之魂也不是可以学习来的。我刚才提过,教育家之魂是由外 至内,又由内到外的一种封闭且开放的循环。言外之意就是,我们要通过学 习、实践、思考,将外在的因素转化为自己内在之外,还要通过内化成为自 己的,再由学习、实践、思考将其对外展示出来。
之所以说是封闭且开放的是说,这个循环相对于而言是个独立的封闭的,外 人无法进行进入的,但是,这个循环又时不常的对外开放吸纳新鲜的养分进 来促进其生长。
也许有人还会说,按照我的说法,教育家之身,教育家之心就不要学了,直 接一步到位,学习教育家之魂就好了。殊不知,这三个阶段不可跳跃式学习 ,因为了解一个人不可能马上走进对方的心里世界、精神世界,必须通过大 量的接触才能剥开这三层“神秘的面纱”看到真相,也就是才能领会到教育家的精神世界,真正与其建立起精神的对话,也才能够做到“同频共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