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更/二篇
1661年康熙继位的时候,实际上的大权是在四个辅政大臣手中,四大臣中尤是鳌拜最为张扬,他当年一箭射杀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号称“满州第一勇士”。如金庸小说《鹿鼎记》中描述的一般嚣张跋扈。后鳌拜大权独揽,欺君罔上,都敢跟皇上撸起袖子就差没加油干了,说话那唾沫星子都能喷康熙脸上去!
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可想而知青少年时候就脾气不小。鳌拜怎么会知道他面前的这位儿皇帝便是中国历史上也少有的雄主。刚愎自用的鳌拜被少年康熙用计消灭,这一年,圣祖康熙十六岁。
从此,康熙皇帝乾纲独断,征伐天下,展开了他六十年宏伟的帝王生涯,清王朝的盛世之路亦由此开启。
康熙亲政后,亦面临着极大的内忧外患。首先便是“三藩”之乱。
三藩原来都是明朝的辽东守将,叛明降清后,力助清王朝定鼎天下。清王朝都封他们为王,平南王尚之信镇守广东,靖南王耿仲明镇守福建,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
这些地方山高水险,满清八旗兵水土不服,驻扎都驻扎不了,所以实际上这三个地方就是三个割据的独立王国,三藩自置僚属,自备兵马,不听中央号令,对清王朝的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当时清朝的年收入是4000万两白银,花在三藩身上的大概就有2000万两。康熙皇帝一看形势不对,决定撤藩,这一撤,三藩就反了。
三藩中平西王吴三桂实力最为强大,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来忽悠别人,尽管都知道这明朝不就是被你灭的吗,还复明,但也还真有人信。过了两年,吴三桂终于扯下虚假的面具,建立了大周政权,自己当皇帝了。
年轻的康熙皇帝从容坐镇,八年时间平定了三藩之乱。云南、广东、福建由中央直辖了。此后的康熙,为了加强自己的中央皇权,设立了南书房。
南书房原本是康熙与朝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地方。那些“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渐渐地,南书房成为康熙个人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诏出行令,使得南书房“权势日崇”。
这是康熙削弱清初的议政大臣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延,实施自己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逐渐形成了以南书房为核心的权力中心。
另外,当时东南还有个台湾郑氏未曾平定。
当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台湾,还建设台湾。经过郑氏祖孙三代的治理,台湾发展了起来。但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为了建立反清复明的基地。
当时全国都是清朝,只有台湾是明朝,不奉大清正朔。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上表清朝,愿照朝鲜、越南等外国例,称臣纳贡,说白了是要搞台独。
康熙肯定不能接受这个条款,他说台湾定则海疆定,海疆定则东南定,东南定则天下大定,台湾不能放弃。照他的脾气,这等分裂国土之事是必须要剿灭的。
在今天看也是这样,台湾是我国唯一面临太平洋的省份,收回了台湾,就意味着我们冲出了第一岛链,真正进入了太平洋。我们的海军才能成为真正的海军。
1683年,康熙以郑氏降将施琅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一战而收复台湾。
再说沙俄。
明清之际,清军入关,东北空虚。沙皇俄国主张不断地军事扩张,趁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两次进攻雅克萨俄军,俄军敌不过八旗精锐,双方于1689年缔结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均为中国领土。
当时在沙皇俄国的唆使下,噶尔丹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康熙先后两次御驾亲征,平定噶尔丹,前后共计十余年,至此噶尔丹叛乱之战始告结束,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问题
你怎么看待台湾问题?
我做不到尽善尽美,接受您宝贵意见后或许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