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没掌握好时间,又不听劝阻,导致了迟到的后果,我生气了,这是表面,但内核是,我是有期待的,期待落空了,所以我生气了,跟孩子无关,只跟我自己有关。”
“其实我是怀着期待的,看起来我对孩子很放手,一直很克制自己,不去加以控制,给他空间给他自由,但我内心其实是期待着交换的,我希望我这样去做,孩子回报给我一个理想状态。那一瞬间,我涌起的失望和愤怒,真的是因为孩子本身的行为,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想交换的结果?所以睡前我在反省自己,不含诱惑的深情,我根本没有做到,我还得更彻底地放下。我在不停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不停反思。”
这两段文字来自我喜欢的一个公号,一对亲密、有爱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六口之家,他们有四个孩子,其中竟有一个是收养。文中的弟弟就是这个孩子,文字记录的就是他参加书法课拖拉后妈妈的反思。
觉知,是找到回家的路。
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是真正无条件的爱,需要不断的觉察,去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情绪或者感受一升起来,立刻就觉知,马上跳脱出来,才会很冷静。
无论是与学生相处,还是与人交往,或者处理微妙问题、微妙关系,尤其需要自我觉知与清醒,心理上不依赖他人、不为难自己,行动上果敢冷静,温柔而坚定。
(图片来自欣然自如老师友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