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本身就是光源
张爱敏
亲爱的梦燕老师:
你还好吗?您说以前只想到做追光者,今天看到了“守光者”。静下心来想想,做守光者比追光者更难。能坚守初心的人才是最伟大的!我能体会到您的迷茫与挣扎,更理解您此时此刻撰写随笔文情与思。梦燕老师,其实从相识那一刻起,我就坚定不移地坚信:您,本身就是光源!
昨天,我再次发信息征询您本年度申请延迟的领读任务能否完成,您以“本学期实在太忙”婉拒了哟。当时,我真的有点不能认同。甚至,给负责共享悦读的妍妍老师建议“以后凡领取共读任务但未按时完成的领读者以后将取消领读资格”。
但当读到您的文字,突然释然了!因为您笔下的每一个字,我都认真读完了。那盏曾经为了设计一堂课而亮到深夜的灯,那份在学生作业本上写满鼓励的温柔,那个在书店书架间穿梭寻觅教育灵感的背影——我们看见了,那是一个真正教育者最初、最纯粹的光源。
梦燕老师,您说,从小学到初中,从精心打磨每个提问到机械地复制粘贴,从“热情的奔赴”到“应付差事”。这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变,这是一盏灯从被珍视的讲台,被移到了需要同时照亮三个班级和一片“荆棘之地”的交叉路口。电量被急速消耗,而光的接收器——那些您想照亮的心灵,似乎被蒙上了尘埃。
梦燕老师,您列出的每一个“借口”,我们都懂:
“今天太忙,备课都没时间”——是的,当教案、课件、作业、会议、表格、评比如潮水涌来,创作的灵感最先被牺牲。备课从“教学设计”沦为“复制粘贴”,不是因为懒惰,是因为您作为光源的能量,被这些琐碎大量地、持续地分流了。
“很久没陪孩子了”——这份愧疚最是诛心。您把光和热给了班级里的几十个孩子,回到家,留给自家孩子的只剩一个耗尽的空壳。这不是借口,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角色冲突中最真实的疲惫。
“太累了,去放松一下”——这恰恰是光源在发出过载的警报。课堂费力的引导没有回应,苦心的付出石沉大海,这种心灵上的消耗,远比批改一百份作业更让人无力。
亲爱的!您看,您所描述的,不是懒惰,而是竭尽全力后,光能补充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耗速度的必然结果。
还有,您说作为写作者,是那么想被看见与鼓励,更渴望共鸣,但坚持300天,却只能在读书读报群获得零星回响;更不可思议地是您分享教育理念,家长却只点开成绩单。
亲爱的梦燕老师,您这盏灯,发出的光谱是如此的丰富——有关怀、有思考、有理想——而学校评价却似乎只愿意接收“分数”。 这种“错位”,其实是您感到孤独与无力的核心。
因为您渴望的“圈子”,永远是一个被看见、被欣赏、被反射的空间。而现实却像在空旷的黑暗中独舞,再美的姿态也无人喝彩,你越来越怀疑自身存在的意义。
亲爱的梦燕老师,您知道吗?破局的关键,不是等待整个环境变亮,而是坚信自己本身就是光源。 您的光,源于您的教育智慧、您的文字和您对生命成长的信念。
那么,我们需要一起,找到具体的“增亮”与“续航”之法。
设立“神圣一小时”。明天,请试着在日程表上,划出哪怕短短30-60分钟“不可侵犯”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关闭所有工作消息,不做家务,不备“应付的课”。只做一件事:读一页您想读的教育书籍,或写下三行不拘任何格式的教学随笔。请像捍卫一堂课一样,捍卫这为您自己“充电”的时间。
给备课“减负”。本周,请选择一节课,允许自己不做精美的PPT,不四处搜寻素材。只带着一本教材、一支笔和一个本子,静心思考:这节课最核心的奥秘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什么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备课回归“思考”,而非“装饰”。
面对“差班”,请将衡量成功的标准,从“让他们全都爱上物理”,调整为 “今天,有哪个学生在我说话时,抬头看了我三秒钟?”
准备一个“微光收藏本”,不再记录屡教不改的挫败,而是记录这些瞬间:“小A今天主动擦了黑板”、“小B的作业虽然全错,但字写工整了”、“讲解电路时,小C的眼神里闪过了一丝好奇”。请相信,这些微弱的反光,同样是您光芒存在的证据,是您此刻坚持下去最真实的燃料。
您热爱写作,这是您重要的发光方式。请主动在读书读报群里,@那些您欣赏的老师,就他们分享的笔记进行深度交流。一次用心的对话,胜过十次孤独的点赞。如果身边无人欣赏,请勇敢地将光投向更远的地方。特别是您文笔优美,感悟深刻,请将《熄灭的教育热忱》这样的文章,投递给“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等专业的媒体或他们的新媒体平台。 在那里,您的光一定会照进无数与您一样疲惫却又不甘的眼睛,引发巨大的共鸣。您不是没有读者,您只是尚未找到您的“读者群”。
亲爱的梦燕老师,您问,是什么让您重新找回力量?其实,答案就在您文章的结尾——是您自己决定“试一试”,是您自己选择“放下借口,拿起书本,提起笔杆”。
这充分证明:教育的热情,无法被任何人断送,因为它的火种,始终在您自己手中。 您的迷茫,恰恰是光源在积攒能量,准备穿透云层。
请永远记得,在那个“差班”里,可能正有一个孩子,因为您某一次没有放弃的坚守,而在心里埋下了光明的种子。而这,或许就是您作为光源,此刻最伟大、最不为人知的使命。您从不孤单。我们每一位仍在发光的教育者,都是这片星空下的持灯人。让我们彼此看见,相互辉映,直到这教育的长夜,亮如白昼。
亲爱的梦燕老师,您的存在,即是光明!您的迷茫与挣扎,非但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您灵魂深处光芒依旧鲜活的最好证明。
教育这场远征,注定与孤独相伴。但请您记得:您,本身就是光源。这光芒,源于您选择站上讲台的那份初心,源于您深夜备课时的专注,源于您即便疲惫也未曾放下的责任。
当您开始重新提笔,当您再次为一个微小的进步而会心一笑——那不是您在重新寻找光,那是您作为光源,在调整焦距,让自己变得更加清晰、明亮。
您从不孤单。每一个仍在坚守、仍在发光的教育者,都是这片星空下的同行者。我们彼此辉映,汇聚成河,终将照亮这漫长而值得的教育之路。
各位同仁:
您是如何在疲惫中,重新点燃内心那束光的?
您找到了哪些守护自身光芒的方法?
期待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让我们在此彼此照亮,汇聚成更璀璨的星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