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喜欢用“三”字,三字成语一大堆,三人成虎、三五成群、三思而行,等等,三不是特指数量只有三个,而更多的是概数,意思是比较多。
仓颉造字初始,应该就开始思考关于“三”的问题了。一、二、三、四,用手指笔画就出来了,刻在石头上就变成了一、二、三、四横,甲骨文“四”就是直接刻画四横表示的,为什么后来,一直延续至今的只剩下一、二、三了,“四”却被人们舍弃了呢?
这应该只能是个迷了。最先想到的就是“从三到万”的故事,如果电脑在创造文字之初就有的话,我真相信千和万很有可能就是直接标记一千、一万横吧。从三到万,不是简单的笔画问题,这里面有事物发展的内在道理,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舍弃,有没办法而求之的创新。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也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说法。都对,一个是“万物衍生论”,一个是“裂变变化学”,谁说得更高明?我更喜欢道德经的提法,更富有想象的深邃性和理论的延展性。
易经的说法,总感觉是一种裂变过程。而道德经的说法,既有裂变,也有衍生。一个定义得太具体它的外延就肯定会更具体,就缺乏了抽象和变化。
古人画山,一座是山,两座是丘,三座是岳,到三而止,因为三座就代表着很多的意思了,再画更多,便是赘述了。
我们总说事不过三,通常说的都是不好的或者负面的事情,至于好的、正面的事,那便是多多益善了。这里面,有人们的贪心欲念,人为意识层面的影响很大。这里面,更多的还是清醒与智慧。一个坑里一跌再跌,已经很蠢了,三跌,那恐怕就要了性命了,脑子有问题,不是要命是要什么啊?!
教孩子,更得有这方面的清醒和认识。有一天,在一个面馆里面吃面食,正值放学时间,老板家的儿子就在外面玩,一不留神就穿到马路上去了,被老板发现了,他把孩子叫过去,冷不丁地一脚踹在了儿子屁股上,然后一边数落一边揍他屁股。后来跟老板聊天,那个老板说:“我就是想一次性给他打疼,让他长记性,下次不敢去马路玩了,不然哪天被车子撞了,就不只是疼半天的小事了。”
记得小时候,我跟哥哥从来不敢去门前水塘边上玩。玩一次被发现了,直接上细竹条子,长记性了,就再也不去了。
如今自己也有了娃。小宝每次用手往插座孔里假装尝试,然后老婆就连说带吓,告诉他危险不能做。可小家伙调皮,经常假装去掏洞玩,我跟老婆舍不得真打疼他,就告诉老婆不要搭理他,要“冷淡”处理,不管他,他就不会有兴趣了。老婆曾经说不行就买回来一些插孔保护套之类的,我知道插座里面都自带的有一层塑料保护,觉得只要冷淡处理,一则小宝不会再去试,二则即便他手指头伸进去了,也不会有啥大问题。
时代在发展,方法也得改变。传统的方法,自然是因为有效才会留传下来,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这个不好说,因人而异吧,一则因着孩子而不同,一则因着父母而迥异。但不论哪个方法,不论偏激也好,冷淡也好,平和也罢,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个真爱。
为什么要说,做父母的得有事不过三的清醒和认识?我觉得两方面原因很重要:一则,事已过三了,就说明家庭教育缺少一个关键词——规矩,没有规矩就容易一而再、再而三,就容易乱七八糟,就容易一点发而不可收拾;二则,事都过三了,还不复盘总结,还不帮助孩子查摆问题,解决问题,那就实在太钝感了,不要把自己的佛系带到孩子教育里面,孩子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不需要所谓的佛系苟过,生锈的钝刀,不是他们的本性,他们天生就是一把利剑,披荆斩棘才是他们本来的舞台。
事不过三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智慧。做个聪明人,莫把钝感和佛系教给你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