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说的王阳明决定去平定宁王之乱,这次我们来说说王阳明具体是怎样平乱的。
首先王阳明大体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方法。
因为当时朱宸濠的目标是拿下当时的两个班子:北京与南京。因为他离南京比较近,所以他就先去攻打南京。那王阳明要保护南京嘛,所以他就去攻打朱宸濠的老巢:南昌。从而逼迫朱宸濠回来守家。因为他知道,朱宸濠放不下他还在南昌的家人。
那既然要攻打南昌,应该怎样去攻打呢?
朱宸濠以及他的大军听到南昌被人攻打,所以急忙的回来要保自己的家。
把敌人引回来之后,南京保住了,那就该解决眼下的敌人了。于是王阳明就问他的部下应该如何去攻打敌方。他的部下都觉得我们应该避其锋芒,毕竟朱宸濠的部下有很多人,而我们寡不敌众。
但是王阳明却说,他们虽然有很多人,看似很强大,但是朱宸濠的部下多为被他的加官进爵所诱惑才跟随他的,而并非自愿的跟随,再加上他们的老家被打,他们进攻就没有一个安全的城池为他们庇佑,但是退回他们的老巢,现在也退不回去。他们已经处在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局势,所以他们现在的士气很低,而我们就不应该放弃这么好的一个时机,应该在他们士气低的同时给他们再补上一刀。
所以在王阳明的指挥下,他的部下带着军队分成了好多路去进行埋伏,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
因为当时的敌人占领着九江和南康这两个重要的战略位置,所以王阳明要把这两个据点拿下来,于是故意留下一些兵力在鄱阳湖进行引诱,让敌军把船连接起来,好让王阳明用火烧计攻打敌方,拿下这两个据点。
这一火烧计彻底把朱宸濠的兵力打散了,之后,他们就俘获了朱宸濠,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从这场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有很强的军事能力。他一个文官可以把军事玩的如此得心应手,重要的就是他在用脑子与敌人打仗,你会发现他用牵制攻守的方法很多,因为他要为两京取得更多的时间去戒备,而且这场战役中时间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东西,哪怕分神一下可能就已经错过了最重要的时机。所以我们更能够看出先生的反应力。
在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后,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但是我们的皇帝却说他要御驾亲征。
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已经结束了,为什么他还要来御驾亲征?是因为我们的皇帝本身就很喜欢打仗这件事儿。因为他从小就与身边的小宦官玩的多,而这些小宦官当然不会去怂恿他做那些功课,而是带着他去玩乐,这就导致皇帝非常贪玩,以至于让他长大之后也分不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而他去亲征,就是要自己去打仗,这在历史上可是少有的事情。所以我们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皇帝。
先生就为皇帝上疏,让他不要来。在这封上疏中他说:这路上可能还有遗留下的奸细,如果皇帝您来了,可能您的龙体会不安全。
为什么王阳明在这个上书中好像在关心皇帝的安危,而不是在关心他一向关心的民众的安危?
因为王阳明是个聪明人,如果他在上疏中主要为民众着想,那皇帝可能觉得,你在说我是错的,你是不想活了吗。如果真是这样,那王阳明的结果可能真的就是诛灭九族了,但是王阳明在上疏中看似是在为他着想,那么,他能够劝动皇帝的可能就很大了。
但其实王阳明真正注重的还是民众。他劝诫皇帝不要来亲征,是为了不再一次惊扰到百姓。平定宁王这场战役已经让民众的生活不安定了,如果这时皇帝再来御驾亲征,那会再一次惊扰到还没有安定下来的百姓。
难道他不能够在皇帝面前说说拍马屁的话?多得一些功绩,多得一些钱财呢?当然可以。以他的才能,如果这样做,那完全可以成为皇帝非常宠爱的一个臣子。他不会拒绝这些钱财,因为他费了好大力气评判了这场战乱,最后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回报,那他可太亏了;他也不会拒绝这些功绩,因为一个圣贤也要立功。他只是不会去注重这些东西,不停留在这个层面。因为一个圣贤真正关心的应该是让百姓安定,修齐治平。
我觉得如果是我的话,最开始我可能就不会选择去插手平叛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是要冒着失去生命的风险,不仅如此,你的父母,亲人可能也会因你受到牵连。但是区别也就体现在这里,圣贤会“舍生取义”,王阳明觉得自己死了也就死了,但是别忘了,我们的阳明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难道没有想到自己这样做可能会牵连到他的家人吗?当然想到了。但是他依然这样去做了,就是因为心中的致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