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忘不了一个孩子眼里的光是如何逐渐被“懂事”扼杀的。
那次家长会上,班主任特意表扬一位小男生“太稳重了”。我听到这话愣住了。那时他不到6岁,平时沉默寡言,从来不哭也不闹,连摔倒都会自己默默站起身继续玩。可老师说他“成熟”,是希望他被其他孩子当榜样学习。但我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安。
几天后,孩子的父亲和他聊天时问:“你刚才为什么不当场打那个抢你玩具的小朋友?你说没生气,但妈妈看你明明想说了!”孩子沉默了一分钟,轻声说:“我想打他的。”
后来我们知道他其实很愤怒,可因为在学校学会了“懂事”,他在所有人面前藏起了情绪。从那天起,他变了。开始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闹,对什么事情的兴趣都降低了——那个原本爱笑的小小身影不再出现了。
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也让更多父母必须面对一个被我们长期忽视的问题:在育儿的早期阶段,在孩子们还没有完全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时候,那些看似“好”的家长教育行为是否真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童年情绪不该被忽视!但多数父母都在这里翻车
孩子三岁之前没有复杂的语言能力。你可能会说:“还不会说话呢谈什么儿童心理?”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情绪管理能力,从一出生就悄悄萌芽了。
新生儿会用哭声表达需求,在哭泣方式的不同节奏间就能察觉饥饿感、疲倦和愤怒的差异;稍大一些能抓东西打东西的孩子其实也在试图“处理情绪”。
关键在于家长如何看待这些行为。我听过太多父母抱怨:“孩子太娇气!”“动不动就发脾气!”却很少有人反思是否真正了解过他/她在想什么。
心理学有一个重要概念——“情感调节”。简单说就是人如何处理和管理自己的感受的能力。这项能力,最早是建立在家庭中父母的情感反应基础上的。你如果把孩子的情绪视作“无理取闹”,那你就在潜意识告诉他们:“你的情感不受欢迎”。
这种忽视长期存在,可能造成孩子:
内心压抑导致易愤怒或易抑郁
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有意隐藏真实情绪
缺陷自驱力——总觉得事情做不好都是别人的问题
而这三种状态,在长大之后很难被彻底逆转。
“你太不懂事儿了”背后,是家长的代代误区
我们这代中国父母中,普遍都经历过一段“情感缺失”的童年时光。许多长辈从小被教育:“男人流血不流泪;做大事要有大胸怀,小情绪不算数。”这种理念传承到现在,并以另一种方式在继续发挥作用——比如对孩子的态度。
我认识一位母亲,孩子6岁的时候,老师在作业上有错误被她指出几次之后,孩子回家一整个晚上都低落、沉默。妈妈安慰他的话是:“大人说话你要听的啊,你不是小孩子了。”看似体贴的言语背后,其实是把成年人的理解方式套用给孩子——忽视了他的感受。
其实,当家长对孩子说“你怎么总是不高兴”,或者反复强调某种情绪不对时的时候,无形中都在剥夺了孩子的情绪体验过程。我们本可以通过这些情绪帮助他说出内心的疑惑和恐惧、愤怒或悲伤。可如果我们急于让他“开心”或“冷静下来”,就是在提前切断他的自我探索机会。
如何做一位“看见”的父母:三个日常小改变建议
给他表达的机会,而不是马上解决问题
不是孩子一哭,你就马上给他吃喝解决;不是他说没关系,你就不必在意。你可以先问问他:“你觉得这感觉是开心、还是难过呀?”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你自己首先要有“接纳”他人情绪的能力
当孩子对你发火的时候,请努力告诉自己:他其实是在需要你的理解。你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不太高兴,妈妈在这儿听你说。”而不是立刻去讲道理或者试图平抑他的愤怒。
尽量多用图画、表情游戏来表达情感
孩子喜欢画画?让他画出今天不开心的理由;可以做一个“情绪温度”墙板——贴上各种小动物或角色对应不同的情绪状态,每天起床问他:“今天你是哪只?”让孩子通过非语言的方式逐渐接触自己内心的“感受”。
别把孩子的心理看作一个开关
育儿是一门艺术。但当我们谈到婴幼儿心理健康时,它不是一场可以轻易控制的程序化操作——你关掉哭闹,他就真的安静了?没有那样美好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是在无数个细微的选择之间,学会尊重每一个小小情绪的发生、发展过程,给予它们空间被听到和看见。因为真正健康的心理,并不始于孩子变得“懂事”,而是在他们敢真实地“表达”中逐步成形的。
孩子的内心,从来都不应是需要我们去修正的一个程序bug;那是值得我们温柔注视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