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第七章共情:一种饱受争议的存在形式。刚刚接触罗杰斯的时候,一直认为,共情就是简单的去认识对方,体会对方的心理世界,但是通过仔细阅读这一章的内容,让我进一步的深刻的了解到了共情的含义以及共情实施的过程。
我的认知世界里是关于罗杰斯对共情的细致讲解,我的理解一个是共情的态度,共情的过程,然后就是体验体验中的共情。“与他人共情的方式涉及几个方面,这意味着进入他人私密的感知世界,并且感到无拘无束,它包括对他人心中变化的感知意义时刻保持敏感,同时对他人正在体验的恐惧,愤怒,脆弱,困惑等感受时刻保持敏感,它意味着暂时进入他人的生活。在其中游移而不做任何评价,它涉及感受他人很少就查的感受,但不要揭开他完全不曾察觉的感受——因为这太有胁迫性,这包括当你用淡定的新视角去审视他所害怕的事件时,你与他交流你对其世界的感受。这意味着需要经常与他人核实你对她的感受,并从回应中得到引导。你是他内心世界中一名自信的同伴。通过指出他人的体验可能具有的意义,你帮助他关注这一有效的参照物,更充分的体验这些意义,在体验的过程中继续前进。”
让我深深的了解到,共情是一种复杂的,苛刻的,强烈的却又微妙温和的存在方式。
只有你就是他人及其个人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关心她,你才可能准确的感知他人的感知世界。因此传递给接受者信息是“这个人信任我,认为我值得交往。或许我是值得重视的,或许我该重视自己,或许我该关心自己”
是的,说到共情就感觉我在讲的时候你必须得听并且偶尔的符合我的观点,这样才叫共情。有了这样相互了解的范围,才感觉就是和倾听者之间没有了疏离感,并且认为自己的认识也得到了认同,也希望我的倾听者接纳自己。同时,自己的内心也得到抚慰,感觉到“这个人信任,我认为我值得交往,或许我是值得重视的,或许我该重视自己,或许我该关心自己。”逐渐的确立自己的信心和认知。
通过进一步的阅读罗杰斯的共情篇,让我再一次地认识到最佳的共情表达方式是接纳的与客观的同情。同时认识到真正的共情是没有任何评判或诊断。逐渐的被对方认可,认可一个人是具有统一性和价值的独立个体,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向一项更具体的共情互动结果,其中个人感觉自己得到了理解。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改变,行为的改变触动认知的改变,才能达到更好的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