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锐老师说:好的伴侣是拥有积极情绪的伴侣。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同时,这一标准也可以延伸到育儿上——培养孩子的目标是让她长成一个拥有稳定、持续的积极情绪的人。
积极情绪通俗点说类似于“乐观”这个词,当然会比乐观更深入更全面。最经典的举例就是两个人一起在沙漠中行走,当只剩下半杯水时,乐观者说“还剩下半杯水”,悲观者说“只剩下半杯水了”。
乐观主要是指看问题时从积极正向的角度去思考,而积极情绪不仅仅是思考角度的积极,还包括坚韧的性格、阳光的状态以及给他人带来正向影响等。
只是“积极情绪”终归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抽象概念,好是真的好,难也是真的难。怎样的孩子才算是拥有积极情绪的人?如何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有积极情绪的人?
我能想到的也就只是“我很伤心、很生气、很郁闷”,“你这样想是不对的,应该多想想事情好的一面”这种否定式的强行说教,但往往只会起到反作用。
梁冬老师说: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碰见什么事都觉得挺好的”这样一个情绪反应模式。一定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就是要把积极情绪当作一种习惯去影响孩子,给孩子形成肌肉记忆的潜意识模式,养成一个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情绪反应模式。从而帮孩子培养出一套美好的心智习惯和行为习惯——习惯性的快乐;习惯性对未来保持好奇;习惯性在困难的时候,知道这个事情只是一个阶段,扛过去就会好;习惯性跳出自己的角色去思考问题……
我们总是为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环境的瞬息万变而焦虑,总是为孩子学习的前途和工作的前景而追赶,却忽略了其实儿童教育的本质,应该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而不是关注那些变化的东西。因为变化总是在变化,你是追不上的,但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是重要的。
我们从孩子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时就开始急切地去培养孩子各种习惯——收拾玩具的习惯、洗手换鞋的习惯、整理书包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早睡早起的习惯……
却忽略了那些真正凝结于生命中的习惯——一个不那么容易生气的习惯;一个不那么容易妒忌的习惯;一个不那么觉得自己了不起的习惯;一个不那么觉得别人很糟糕,随时愿意倾听别人的需求的习惯;一个相信总有一种力量超越个人,这个力量它是会帮助你的,它是一种信仰的习惯,我们称之为“仁义礼智信”,这还是很重要的,它会穿越时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