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鲜艳红色
语文教育的首要底色是立德树人的红色。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语文课程的灵魂所在。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学生‘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例如,在教授革命诗词或英雄人物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崇高精神和爱国热忱,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杨志彪老师所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识别真伪、区分善恶、分辨利害的能力,科学精神是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必经之路”。语文教师更应承担起价值引领的职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立德树人的使命。清华大学范寅良老师在“展示设计思维”课程中,每次上课前30分钟开展“思想沟通”环节,分享自己或身边积极向善的故事,如“德国买床”“世博会的故事”等,以幽默而感人的细节展现人性的善良、社会的良知和道德的意义。他认为:“‘立德树人’是教学的核心,而进行人格层面的价值观塑造比单纯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加重要”。通过这些真实故事的分享,范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正能量,拉近了师生心灵距离。又如,北京交通大学的林友芳教授多次被评为“我最敬爱的教师”,他的育人名言是:“立德树人是衡量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标准”。这些名师的言行表明,语文教师应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感染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落实立德树人。例如,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主题讨论或演讲,引导学生思考做人做事的道理;利用班会或阅读分享会,讲述革命先辈、英雄模范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一些学校还建设了“立德树人馆”,通过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事迹,营造沉浸式的德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善于将这些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品德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
总之,红色是语文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只有坚持立德树人,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