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悦《道德经》之四十九
禅悦《道德经》之四十九
【原文】
圣 人 常 无 心 , 以 百 姓 心 为 心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圣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为 天 下 浑 其 心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圣 人 皆 孩 之 。
【大意解读】
圣 人 常 无 心 , 以 百 姓 心 为 心 。
圣人的境界是恒常无我,而把天下百姓的心思感受当作自己的心思感受。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
对于“好”的人或事,“我”会好好对待;对于“不好”的人或事,“我”也同样会好好对待;这是大道呈现出来的真正的善。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
对于讲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对于不讲诚信的人,“我”也同样以诚信对待;这是大道呈现出来的真正的信。
圣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为 天 下 ,浑 其 心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圣 人 皆 孩 之 。
圣人在世间的样子,是无求无欲、安然祥和;圣人对待天下人和事的心境,是浑然一体无分别;天下老百姓的情状,圣人都会听进耳里,看在眼里,并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分别对待。
【读后略议】
如同参禅的三个境界,只有达到无我,才能够见山自己就是山,见水自己就是水,见天下自己就是天下,见百姓自己就是百姓。这也就是上一章所谓“取天下”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一切即我,我即一切,平日里人们所谓的善与不善、信与不信的人和事,以及天下万事万物各色人等,皆如同手心与手背,如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因此,圣人行走世间,无私无欲,直来直去,随缘做事,无牵无挂,善能分别诸法事,于第一义而不动。
禅悦《道德经》之四十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