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遗憾的,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之君,就如书中所评价的:
有人对赵匡胤推崇备至:他睿智果断,以最小的动荡实现了政权更替,实现了柴荣的遗志;他不残忍,用最温和的方式处理了君主和权臣的关系;他不好大喜功,用稳妥地方式革除了五代以来的弊政,在他的成绩单里,没有长城,没有运河,却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当然,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柴荣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却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天下;兄弟们把他扶上皇帝的宝座,他却转眼剥夺了人家手中的兵权;他又有点谨小慎微,塑造的帝国版图狭小,面对挑衅的邻居,看不到半点大国霸气。
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心目中的赵匡胤形象也就不一样。
但凡此过往,皆成历史,遗憾也好,惋惜也罢。赵匡胤终究是在五十岁那年猝死。
说是猝死,是大部分历史都是这么判断的,因为他的生平功过史书写的明明白白,但是他的死亡却只留下了烛影斧声的成语。
有人说,赵匡胤就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冬天正是该类疾病的高发期;
有人说,赵匡胤是死于遗传性疾病,后来很多赵家皇帝都有突然病倒的症状;
有人说,赵匡胤是被人拿斧子砍死的(把柱斧当成了砍柴斧);
有人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用酒毒死的,那个程德玄是医生,最擅长造“牵机药”(一种毒药);
甚至还有人说,赵光义因为调戏赵匡胤的宠妃被发现,对兄长起了杀心;
…………
种种说法,归结起来,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谋杀论”,还有一种就是“自然死亡论”。
但无论是谋杀还是自然死亡,人的一生总是要走向死亡的。
宋朝在赵匡胤勤勤恳恳工作了17年后,终于被其弟赵光义继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