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锚定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接触到某类不熟悉的信息时,常会使用先接触的一些信息作为后接触信息的参照标准。比如说我明明对酒毫无了解却临时要买一瓶酒送给朋友,当看到货架上最贵的酒有2000元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选择1000元的中档酒;而当我看到货架上1000元只能买到最便宜的酒时,我又会选择1500元的酒作为折衷……自始至终我对中档酒到底在市场上是什么价位毫无认知,但我却自以为做出了周到的选择。
锚定效应极易使我们落入自以为是的陷阱,因此也常常被精明的商家利用。这么说不免有一丝阴谋论的意味。但是在挑选教育产品时,家长们被第一印象锚定并操纵的例子是相当常见的。与物质产品不同,教育服务在成本上是隐性的,所以课程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靠销售者进行诠释。比如家长发现教室空间是开放性的,销售可以解释为这是种增进互动的方式,是国际先进的模式;反之,如果教室空间是封闭性的,销售也可以解释为这能最大限度地落实课程效果并保护学生隐私,也是国际先进的模式——不管“国际先进”事实如何,销售的此番解释就像“盗梦空间”一样为消费者们植入了一个概念、一个锚定点。此后不管消费者去往任何其他机构,都会不自觉地以这个锚定点所提出的逻辑进行思考。
因此,先被家长拜访的教育机构掌握着植入锚定点的先机。一个概念,只要被记住了,都很难从懵懂的家长心中被彻底剔除(所谓“宁可信其有”);即使我们决定去纠正错误概念,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沟通成本。更多家长甚至已经把一些错误概念当成了行业潜规则,完全不打算接受任何解释,越解释反而越显可疑(所谓“越描越黑”)……
但事实上问题的核心并非是要以一个“更正确的”锚定点替换掉一个“错误的”锚定点。就好比“授课教室怎样装修才是国际先进”,很多概念的存在本身就是无中生有,自然不存在谁更正确一说。这也便解释了我在《个性化教学法宝》系列文章里提出的一个观念:(艺术)教育的果实应该是被不断剥开的真相,而不是进化得愈加光鲜厚实的伪皮。
对于家长来说,这无异于提出了一个相当麻烦的命题:作为外行人,既要依靠某些标准进行真伪判断,又要判断标准本身的真伪……这是一条通往虚无的道路吗?也许是的——如果你认为伪概念会使你变得充实且智慧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