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木、启云
读武书明先生《原始森林中的记忆:深山守材兵》时,窗外的蝉鸣正催醒着七月的午后。那些藏在云南班望大山深处的故事,像林间漏下的阳光,在泛黄的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军用帐篷外的炊烟、老罗深邃的眼眸、文艺兵画笔下的通信女兵、知青姑娘转身时的笑容,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鲜活。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军旅回忆,而是一代人用青春在边疆年轮里刻下的散文诗。
一、绿色林海中的双重孤独:纪律与人性的剪影
1978年的班望大山,国防公路像条金色丝带隐没在林海,孤零零的军用帐篷是唯一的烟火。武书明笔下的守材生活,开篇就带着强烈的隔绝感:听不到军号声,看不到报纸,近百个日夜与苔藓、鸡血藤为伴,连偷食的花斑纹老鼠都成了熟悉的邻居。这种孤独,是地理空间的封闭,更是精神世界的留白。
老罗的出现,为这片留白添上了最厚重的一笔。这位哈尼族通信参谋,黝黑脸庞上嵌着"藏着星辰大海"的眼眸,却因一封情书背负处分,从机关下放到边防。文中特意提到的那位文艺兵,在建军五十周年美展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她画的通信女兵"五官精致,身材姣好",仿佛是自己的写真,画笔勾勒的不仅是军装的挺拔,更是青春的明媚。谁能想到,这份被画笔定格的美好,会以"把情书交党委"的方式,给老罗的人生刻下转折。
在那个"集体高于个人"的年代,文艺兵的选择是纪律使然,老罗的"处分"是规则之下的必然。但武书明的笔没有停留在是非评判,而是捕捉到更动人的细节:当被问及那位"打懵"过他的女兵,老罗淡淡地说"那颗心早已可以掩埋,我有我的心已经足够"。这不是麻木的妥协,而是经历风雨后的释然——就像深山里的鸡血藤,哪怕被岩石压迫,依然能蜿蜒生长,把伤痕化作年轮里的花纹。文艺兵的画笔留下了青春容颜,而老罗的沉默,写下了比画作更悠长的生命诗行。
二、诗歌与炊烟:荒芜中的精神突围
守材生活的单调,被老罗的故事和那本缺页的诗歌集打破。没有广播的日子里,边疆趣闻成了森林版的"一千零一夜",而泛黄的诗页,则是两个军人最私密的精神暗号。老罗郑重托付书籍的模样,让"我"突然觉得他的背影伟岸——这伟岸无关军衔,只关乎一个人在困境中对精神世界的坚守。
武书明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物质匮乏年代的精神丰盈:佛手瓜丝炒罐头牛肉的香气里,藏着生活的韧性;篝火噼啪声中,跳动着对远方的遐想;诗歌集的字里行间,沉淀着未被岁月磨平的棱角。当老罗去指导民兵训练,"我"抱着上膛的半自动步枪在帐篷里彻夜未眠,那时才懂:森林的神秘与恐惧只隔一线,而支撑人跨过恐惧的,从来不是武器,而是心里的光——是老罗故事里的战友情,是诗行里的远方,或许还有对那位文艺兵画作里"精致五官"的模糊念想。
这种精神突围在知青姑娘出现时达到高潮。川妹子"明眸皓齿"的笑容,"巴适得很"的爽朗方言,像突然照进森林的阳光。她盯着饭菜的馋样,转身时"我会来看你"的承诺,让荒芜瞬间有了温度。这短暂的相遇与文艺兵的故事形成奇妙对照:一个是纪律框架下的遗憾,一个是偶然相逢的温暖;一个是被画笔定格的遥远,一个是带着烟火气的鲜活。但它们共同指向同一种东西——在封闭环境里,人性中对美好与连接的本能渴望,从未熄灭。
三、年轮里的回响:从守材兵到精神守望者
合上书页时,突然想起1978年的时代坐标:那一年,全国1700多万知青中,像文中姑娘这样下乡的占绝大多数,而符合征兵条件选择参军戍边的仅86万,老罗和武书明正是这4.8%里的一员。他们守的不仅是木材,更是边疆的安宁,是那个年代"家国大于天"的集体信念。
文艺兵的画笔、老罗的诗歌集、知青姑娘的承诺,其实是同一种精神的不同载体。那位女兵将情书上交党委,是对纪律的坚守;老罗带着处分依然戍边,是对责任的坚守;武书明用文字记录岁月,是对记忆的坚守。半个世纪过去,班望大山的森林或许更茂密了,国防公路上的车辆或许更多了,但那种"在荒芜中生长温暖"的力量,依然在时光里回响。
如今我们谈论戍边精神,总想到雪山哨所的冰雕,却常常忽略深山守材兵这样的平凡坚守。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战功,只有帐篷里的炊烟、篝火边的故事、诗页上的划痕。但正是这些细碎的片段,构成了一代人的精神图谱:他们懂得克制(老罗的释然),懂得坚守(100天乃至数年甚至长年累月的守材),更懂得在坚硬的岁月里,为柔软的情感留一方天地(森林里的珍奇动植物、诗歌集、女兵的画、姑娘的承诺~~)。
武书明先生年近七旬仍提笔记录,或许正是为了让这些年轮里的故事不被遗忘。当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感到浮躁,重读这片森林里的故事,会突然明白:真正的纯真不是未经世事的懵懂,而是历经风雨后依然相信美好的笃定;真正的坚守不是固执的停留,而是把岁月的伤痕化作生命的养分。
就像班望大山的鸡血藤,当年老罗或许曾在它的浓荫下眺望远方;就像那本缺页的诗歌集,字里行间藏着未曾说尽的心事;就像文艺兵画笔下的通信女兵,军装再挺括,也掩不住青春的光芒。这些碎片拼凑出的,是比"守材兵"三个字更动人的答案——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深山里,把孤独酿成了诗,把坚守写成了永恒。
滇西原始森林
记忆中的女兵 Al汇图
记忆中的女知青 Al绘图
作者,1978年于滇西耿马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