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历史有意思
日读通鉴‖惠施被逐,张仪相魏(前322)

日读通鉴‖惠施被逐,张仪相魏(前322)

作者: 已阅君 | 来源:发表于2025-04-10 07:11 被阅读0次

0073

原文:

周显王四十七年

秦张仪自齧桑还而免相,相魏。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听。秦王伐魏,取曲沃、平周。复阴厚张仪益甚。

解读:

公元前322年,张仪从齧桑返回都城咸阳后,秦惠文王为了打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形成的合纵联盟对秦国的威胁,对外宣布免除张仪的相职,派遣他到魏国担任相国,企图推进连横策略,实现对魏国的控制。

在秦惠文王看来,张仪作为魏国人,到魏国任职具有天然优势,既能被魏人所接受,又能很好地贯彻秦国的连横策略——说服魏国率先依附于秦国,成为其他诸侯国效仿的榜样。

秦惠文王打了一手如意算盘,但魏惠王却并不愿意被他牵着鼻子走。无论张仪如何苦口婆心地游说,魏惠王始终拒绝与秦国结盟。

见魏国不肯屈从,秦惠文王立刻改用武力胁迫,发兵攻打魏国,接连攻占了曲沃、平周两座城池。在这种“大棒加胡萝卜”的策略中,秦国既展示了军事实力,又通过张仪传递了和解的可能,魏惠王不得不妥协,被迫同意张仪担任相国。

此后,秦惠文王暗中不断给张仪赠送丰厚财物。如此一来,张仪表面上效力于魏国,实则与旧主秦国保持着密切联系,继续不遗余力地推进秦国的连横策略。

据《韩非子·内储说上》和《战国策•魏策一》的记载,张仪到魏国后,主张魏国联合秦、韩的力量攻打齐、楚,而惠施则试图让魏国联合齐、楚,停止战事,两人在魏王面前展开激烈争论。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为张仪发声,异口同声说攻打齐、楚有利可图,却没有人替惠施说话。魏王最终采纳了张仪的建议,认定惠施的主张不可行。

当讨伐齐、楚的决策敲定后,惠施再次求见魏惠王,魏惠王抢先说道:“先生不必再劝了,攻打齐、楚确实对国家有利,满朝文武都这么认为。”

惠施并未退却,他进言道:“此事必须慎重考虑。倘若攻打齐、楚真能获利,而全国上下都看出这点,难道魏国突然涌现出这么多智者?反之,若此事本无益处,全国却都说有利,岂不是满朝尽是愚人?但凡重大决策,必有争议,合理的商议应当半数赞成,半数反对。现在出现全体附和的情况,说明有半数人的真实意见被堵塞了——这正是权臣架空君主的典型征兆,当权者故意让您听不到另一半反对的声音!”

惠施这番直言道破了朝堂舆论被操控的真相,却显得苍白无力,没有能够改变既定的决策。张仪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施压手段:一方面在朝堂培植亲信,让群臣为其造势;另一方面借助秦国的军事威慑,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成功左右了魏惠王的判断。

据《战国策•楚策三》的记载,政治斗争失败后,惠施被张仪逐出魏国,乔装改扮出逃,十分狼狈。惠施辗转来到楚国,楚怀王一开始接纳了他,但谋士冯郝劝谏说:“驱逐惠施的是张仪,大王若公开收留他,等于与张仪作对,这样做不妥。惠施因张仪迫害而来楚国,他也不希望您与张仪结交,不然他一定不会到楚国来。更何况,天下都知道宋王器重惠施,也都知道惠施与张仪势同水火。若为收留惠施而得罪张仪,这等于是为庇护他国政敌而放弃了重要邦交,实在得不偿失。”

冯郝随即提出两全之策:“不如礼送惠施去宋国,同时派人告知张仪:‘我们本可收留惠施,但看在您的情面上没有接纳。’如此既让张仪承情,又使流离失所的惠施感恩。”

楚怀王听后觉得有理,便派人护送惠施前往宋国,避免了卷入魏国的内部纷争,又在外交上留有余地。

张仪在魏国时,除了排挤惠施,还极力打击老对手公孙衍。据《战国策•齐策二》的记载,上一年(前323),楚、魏曾发生襄陵之战,魏国大败,楚国夺取了魏国八座城邑。承匡地处襄陵西南,为八座城邑之一。承匡之战的魏国将领正是犀首公孙衍。张仪到魏国后不久,便趁热打铁,拿承匡之战落败一事大做文章,在魏惠王面前诋毁公孙衍,还对魏惠王说:“如果大王不采纳我的策略,国家将会陷入危险。”张仪当上魏相后,便着手促成秦、魏与齐缔结三方连横同盟。

公孙衍冷眼旁观,自然不愿让张仪得逞。公孙衍曾主导“五国相王”,长期致力于推进合纵联盟,与张仪唱的是对台戏。他打算破坏这个计划,于是暗中对卫国的国君说:“我与张仪并无私人恩怨,只是为国家谋划的策略不同而已。希望您能帮忙调解我们之间的关系。”

卫国国君便将这番话转告给张仪,张仪答应和解,三人便在卫君面前共同议事。公孙衍跪地前行,向张仪献上祝寿的贺词。

次日,张仪启程离开,公孙衍一直把他送到齐国边境。

齐威王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当面斥责到访的张仪:“公孙衍本是我的仇敌,你却与他同行,这分明是你们勾结起来要出卖我国!”从此不再相信张仪提出的任何建议。

公孙衍自编自导的一出戏,把卫国国君和张仪都唬住了,也蒙蔽了真正的观众齐威王,张仪的秦、魏与齐三方连横之策顿时化为泡影。

那么,齐威王为什么会对公孙衍如此痛恨呢?

《战国策•魏策一》给出了解答。

原来,就在不久前,公孙衍破坏了齐威王精心筹划的一件大事。

公元前322年,齐威王打算在卫国会见燕、赵、楚三国的相国,但把魏国排除在外。魏惠王得知消息后非常害怕,担心他们密谋攻打魏国,急忙召见公孙衍商议对策。

公孙衍说:“只要大王给我百斤黄金,我就能破坏他们的联盟。”魏惠王立即准备好车辆,载着百斤黄金交给公孙衍。

公孙衍算准齐威王到达卫国的日子,提前带着五十辆马车赶赴卫国。他先用黄金疏通关系,争取到抢先面见齐威王的机会。见面后,公孙衍故意拖延时间,慢条斯理地与齐威王攀谈周旋。这时等候在外的燕、赵、楚三国相国逐渐焦躁起来。

他们私下议论说:“明明是齐王主动约我们商议排斥魏国,现在魏国派公孙衍过来,齐王却与他长谈这么久,恐怕是要背着我们和魏国勾结。”

等到正式会面时,三国相国当面质问齐威王:“您既然与我们约定共同对付魏国,为何又私下接见魏国使者公孙衍?这分明是要算计我们三国。”

齐威王急忙解释说:“魏王听说我出行到此,只是派公孙衍前来问候,我并没有和他商议要事。”然而三国相国根本不相信这番说辞,齐国的结盟计划因此失败。

齐威王这才醒悟过来,自己中了公孙衍的圈套,气得咬牙切齿。

相关文章

  • 戏说|庄惠之交

    本故事纯属虚构 一:好主意 公元前322年,张仪逐惠施于魏。 年已半百的惠子回到久别的故乡——宋国,仍然闷闷不乐。...

  • 战国策―张仪逐惠施于魏

    【原文】张仪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楚王受之。冯郝谓楚王曰:“逐惠子者,张仪也。而王亲与约,是欺仪也,臣为王弗取也。...

  • 第三章 刀尖上跳舞的战略外交家——张仪(五)

    13 公元前322年,张仪回到母国魏国,担任国相。 我们无法知道张仪此刻的心情。从一个到处...

  • 《亚历山大远征记》与《战国策》札记(三十三)

    张仪谓齐王曰:“王不如资韩朋,与之逐张仪于魏。魏因相犀首,因以齐、魏废韩朋,而相公叔以伐秦。公仲闻之,必不入于齐。...

  • 张仪之相魏

    张仪之相魏,齐楚共攻之。 张仪不去魏,齐楚攻不止。 魏王很后悔,不该相张仪: 寡人之初衷,欲求国安全。 何期仪上任...

  • 战国策78-张仪逐惠施于魏

    张仪逐惠施,惠子之楚。 冯郝谋于楚王。 不欺仪,故不纳惠子。 宋国喜惠子,荐之宋,惠子恩于楚王。 而张子亦喜楚王。...

  • 战国策105-张仪以秦相魏

    张仪相魏,齐楚怒,欲攻楚。 雍沮谓张仪曰,魏相汝,国乃安。今齐楚攻,必有祸。 雍沮乃说齐楚,谓张仪阴谋于秦王,以齐...

  • 张仪列传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

  • 南园诗稿(咏古.卷二)

    范雎 -读《资治通鉴》范雎事有感。 忍死为张禄,英才忌魏齐。 秦王前席日,诸侯尽朝西。 人道睚眦报,绨袍故情迷。 ...

  • 张仪列传 原文及译文

    原文: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读通鉴‖惠施被逐,张仪相魏(前3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gfb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