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升本的事儿尘埃落定后,老刘揶揄我说:中专生当大学老师了。我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思绪却拉回到从前。
命运的安排,1987年不满十四岁的我就上了中专。要说上中专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可以挺直了腰杆,掷地有声地说:“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
说实话,在中学阶段,我很少坐下来认真苦读、刷题,学习仅是凭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应付。到了中专,那时的小伙伴,多是从小就立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吃上公家饭,端上铁饭碗,一路苦读打拼而来的,就是现在的学霸、精英。受环境的影响,或者说神秘力量的驱使,我也变得热爱学习了,与几个好友还未毕业时就参加了大专的自学考试。
大专毕业自然就继续参加本科自考,在校读的是机械制造专业,专科考试还有些基础。本科对应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有很多电学方面的课程和信息化的课程就底子薄弱了。
怎么办呢?两个字:“硬啃!”,那时的信息技术还不发达,没有电脑,手机,更别说什么网课,B站,百度……统统没有!也没有人可以请教探讨,图书馆仅有一点儿参考书籍。我的学习方法就是:一本书至少看三遍。
第一遍先统览全书,囫囵吞枣,云里雾里;第二遍:细读,解每一道题先从答案开始,看懂解题的思路,弄明白原理,再返回内容,就理解了讲法;第三遍:精读,每节,每章都总结出知识点、要点。这样学下来,一本书基本吃透了,所以本科自考成绩有很多门课都在八、九十分以上。
那时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一旦被耽搁,就感到心急如焚。此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命运又一次发生了转折,为了调动工作,需进一步提升自己。好在国家为已经参加工作,又想继续升造的人打开了大门。报考工程硕士,老刘为我报了名,买回了教材,剩下的事儿就交给我自己了。
工程数学、英语是统考课程,很多都已经忘了。把泽儿交给父母照看,工作之余,一头扎进书本里,把它们再捡起来,后来入学考试成绩也还不错。
林林总总,点点滴滴,无需赘述。当年中专的小伙伴们,受形势环境的影响,谁都没有停止奋斗的足迹。
有人南下创荡,为自己开辟新的天地;有人转型,改行,打开新的局面;有的在技术领域持续精进;有的办企业、开工厂当老板;有人从政,成为父母官,造福一方百姓……现在,大家都己年过半百,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说不说己经不重要,它沉淀在我们的心底,成为我们特有的人生经历。
中专生是我们的烙印,不用刻意回避,更无需妄自菲薄,学习本就是终生的事情。 我记得当年在日记本上曾记下胡适先生给大学毕业生的赠言:
“ ……堕落的方式有两类: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的欲望。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追求。解决的方法有三个方子。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总得有一点信心。”
我庆幸中专时代培养的自学能力一直陪伴着我,由于神秘力量的驱使,到这个年龄,自己还没有抛弃求知的欲望。而且如胡适先生所说,还有点儿非职业的兴趣。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每每想起自己还有那么多没有看的书。一方面感到时间不够用,另一方面因为人生有目标,又感到愉悦而充实。就像电影《好东西》里面台词:“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我有什么好可怜的!”
“功不唐捐”,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起跑慢,后面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命运的安排自有它的道理,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抓住有限的生命,遵循自己的内心生活,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这就够了。
也许有遗憾,但不后悔。一路走来,充实而幸福。
2025、7、6
后标:也许这是标榜。但今天恰好看到一本书写道:散文就是“标榜”的事业。标榜自身,标榜自然,标榜心灵,也标榜了生活本身,散文写的是反映心灵的真诚文字。基于真诚,斗担标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