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里的“君子”,有时候指高、上位者,有时候,指有道德修养的人……譬如,《论语·先进11.1》中,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出自《论语·先进11.1》)这里的君子,既:“后进于礼乐”者……虽然不一定有“礼乐”方面的道德、修养。但是依然被称为:是君子,这里的君子,便是当时社会中的“上流阶层”,既:高位者,与世袭者了。道理是一样的。同时,对于这部分人,既:“后进于礼乐”者们,孔子地态度,则是:“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摘自《论语·子路13.20》)斗筲之人,孔子以为,是:不足算的。
道理,是一样的。斗筲之人,不足算也。故,孔子在《论语·先进11.1》中才说:“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如果要选用人才,那我还是选用:准备好的人。
既:“先进于礼乐”者。道理,是一样的。所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我觉这句话,归根究底,或也是来自于《论语·先进11.1》了。
道理是一样的。在这点上,既:罢机会,留给准备好的人,在这点上,《论语》中孔子是表现的比较果决的。同样出自《论语·先进》,《论语·先进11.25》就已经给自己本章地开篇,既《论语·先进11.1》做了背书。道理是一样的。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出自《论语·先进11.25》)“是故恶夫佞者”,子路所言,既:“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有他一定的道理。但是孔子在这件事情上,既:“使子羔为费宰”上面,明显是持反对意见的。既:子曰:“贼夫人之子。”即:你这不是害人子弟吗。
贼夫人之子也,你这简直成了误人子弟。为什么孔子不同意子羔为费宰,就像子路说的,既:“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话说的,有道理。但是,孔子不像子路,孔子这个人,是比较厚道的。起码我所认为的孔子,是一个比较厚道的人。他不像子路。厚道地人与厚道地人之间,最大地相同点,即是厚道地人,一般:“忠恕”(出自《论语·里仁4.15》)。既:推己及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12.2》,与《论语·卫灵公15.24》)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就叫:相对‘厚道’了。这样就叫相对厚道了。
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先看,《论语》里,是怎样评价子羔的,《论语·先进11.8》:“柴也愚”。这个“柴”,很可能是子羔的名。子羔,姓高,名柴,字子羔。“柴也愚”,就是说,子羔这个人呐,愚。所以,我们认为,我个人认为《论语·先进11.25》中的:“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持反对意见,很有可能是因为,以孔子的厚道地性格,见“子路使子羔为费宰”以后,出自对于“费邑”当地百姓地于心不忍,同时,也是对于子羔本人,或者并未‘准备好’地担忧,以及再加上子路对于运用当时自己手中职权,任用一地之“父母官”的轻率态度,综合以上三点,孔子说出了:“贼,夫人之子也”这样的话。说明孔子对做官这件事,也是相当慎重,和谨慎的。故,《论语·先进11.1》所说的:“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不也是,“不亦宜乎”(摘自《论语·子张19.23》吗。
1.
道理,是一样地。不亦宜乎,说的,其实正是《论语》的这种:扎实,紧实,而又结实的:“卯榫结构”了。道理是一样的。“卯榫结构”的《论语》,非常永恒。
我们反过来,再看《论语·为政2.14》所说的:“君子”、“小人”。实际上,虽然“君子”二字,在《论语》中,所指起码有二,既:两种含义。
高位者,与高修养者,统称:是君子。但是《论语》中,孔子所赞成的君子,实际上还是指的:“先进于礼乐”者们,既: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主观能动性,由学,至诚,既:由学,至君子的。孔子是赞成这种状态的。孔子自己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出自《论语·述而7.20》)好古,敏以求之,实际上,就是:“敏而好学”(摘自《论语·公冶长5.15》)的意思。
2.
道理是一样的。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斯焉取斯?”(出自《论语·公冶长5.3》)“鲁無君子,斯焉取斯”,这八个字,实质上正是孔子,充分的肯定了:学,而至君子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和行为方式了。道理是一样的。学而至君子,孔子是赞成的。故:“鲁無君子,斯焉取斯”呢。而:学,既:为己而学、修养,也成为《论语》之中,“君子”,“小人”的分界岭了。
道理是一样的。----作者:李轻 庚子年 二月十一 于自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