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直播间:当高三女儿每天回家抱怨"我很烦,我不想学习"时,许多家长如这位母亲一样手足无措。我们习惯性地讲道理、提建议,甚至忍不住发火,却忽略了这简单抱怨背后隐藏的情感需求。高考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家庭应当成为孩子可以暂时卸下盔甲的心灵港湾。在这个特殊时期,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继续施加压力或急于解决问题,而是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提供无条件的接纳与支持。
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小的情感单位,其本质功能是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压力情境下会产生倾诉需求,这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自然的心理调节机制。就像梁敏老师假设问:“那位母亲在职场受挫后渴望向丈夫倾诉一样。”高考生同样需要表达负面情绪的空间。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当外界如学校和社会不断要求学生"应该怎样"时,家庭应当成为那个可以说"我不想怎样"的地方。这种看似消极的表达,实则是心理能量的重要释放途径。
倾听是一门被严重低估的艺术。现代家长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必须对孩子说的每句话做出即时、正确的反应。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被听见、被理解的感觉。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在白天提着灯笼寻找"真正的人",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放下手机、关掉电视,用全然的注意力寻找孩子话语背后真实的情绪。一个简单的拥抱,一段沉默的陪伴,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当孩子说"我很烦"时,不妨回应"妈妈在这里陪着你",而非"你必须坚持"。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节点,但绝非全部。过度强调其重要性反而会加重焦虑,适度的放松与调剂才能保持长期的学习效能。中国古代文人讲究"张弛有道",在寒窗苦读之余不忘品茶赏月、吟诗作对。现代家庭同样需要创造这样的平衡——一起做饭、规划食谱、短暂闲聊,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行为,实则是维持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留白"。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高考家庭的相处之道亦如此,不是单向的压力传导,而是双向的情感流动。
高考终将过去,而家庭建立的情感联结却会长久留存。当我们回望这段时光,真正被记住的可能不是某次模拟考的成绩,而是那些被允许脆弱的时刻、被全然接纳的体验。建立这样的家庭情感支持系统,不仅有助于孩子度过高考这一人生挑战,更将为他们未来面对各种压力提供可资借鉴的心理模式。毕竟,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完美的考生,而是塑造能够理解自我、调节情绪、面对挑战的完整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