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天说地
第五章:我与道林(7)

第五章:我与道林(7)

作者: 亚宁 | 来源:发表于2025-10-07 14:39 被阅读0次

就这样,我和道林订婚将近一年时间,很少见面,从未说过一句话。当年冬天,我们就结了婚。结婚那天,他走东边,我走西边,到乡政府的路上,我害羞的连头都不敢抬。解放初期,我国婚姻法规定,男虚龄20岁,女18岁,我们俩的年龄刚上线。到阳历年那天,双方的父母就急道道地陪着我们领了结婚证。这天去公社办结婚证的青年男女,把公社的门槛都快给踩断了,大家都是赶腊月二十三打春这一天,是难得遇上的好日子,因此,所有领上结婚证的人基本上将喜事的日子都选在了这一天。甚至还有些人采取先办婚事,后补办结婚手续。我们的老祖先遗留下,家家户户办红白喜事,都讲究个日子。最少也要请个风水先生,给看个日子。而今,正好遇上打春这么个好日子,那就省了许多的事。

打春这一天,川道里娶送的人一队接着一队。到了这一天,许多的村子里都洋溢着一种喜庆的气氛。村里的庄稼人,这一天都没出地劳动,因为四五家人都同时过喜事。有娶媳妇的,有出嫁女儿的,人手都不得够。每家办事都离不开帮忙的人,我们村全是宗姓,不过都不是一个亲门子,已出了五服的好几个门头的人。只有大哥一家是外姓,村里的大大小小孩子不用说,都穿上了新衣裳和新鞋袜,撵来赶喜事,所以总得要体面一些。

娶亲仪式的开头,首先是男方家里进行当地人的讲究。男方到女方家里来娶人讲究来单,女方送人去双。道林家来了一个二嫂,是引人的主要角色。还有一个拉马的娃娃,这位娃娃大多数都是婆家的小叔子。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男女双方的外家,就是舅舅家都属于第一等宾客。男方娶人上了女方门,叫迎新亲。女方首先上席面招待迎新亲的人和所有远亲近邻来赶事的人。

饭后第二道手续,就叫陪送,也叫亮相。看娘家陪的礼轻重如何。女方的外家赔的铺盖礼,女方娘家则不等,条件好一点的赔毛毯,床单,衣服等,以下就是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姨娘各陪一些东西。将这些东西全部上了礼单,然后先从外家的人的礼单念起,念一个摆一个,将所有陪送的礼品摆在桌面上,让大家观看。亮相结束,将箱子一对捆绑好,驮在毛驴身上。驮箱子的驴在前边开路,叫压箱子。这时,拉马娃娃手拉着马等待新娘子上马。当地人讲究,新娘子这天脚不沾地,由娘家哥哥把新媳妇从窑洞的土炕上抱到马背上。新媳妇如果愿意找男方的,就高高兴兴上了马。如果看不上男人的,父母包办强迫的,就放声大嚎,人们就开始议论,说长论短。

新娘出了门后,吹鼓手走在最前面,跟着迎新娘的高头大马,鞍前马后,披红挂彩。再后面是娶人的婆姨,他们的男人都给自己的婆姨拉着毛驴缰绳,招呼着自己的家属。他舅和媒人走在一起,媒人是两家的宾客,管两家的事,领着娶送两家的人马,一长溜的队伍,按顺序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每过一个村庄,吹鼓手都要吹一阵喜迎门。

因这天过事的人过多,免不了中途要碰到。当两方面相遇时,有个讲究,都抢着往靠着山的这边走(里边叫上路),往往在争路时,会引起吵闹,甚至于打架的事都是常见的。老农们的讲究,谁抢在上边就是交了好运,平安无事。谁走在下边,表示走了下坡路了,一年不顺当。在互相争吵打闹中,遇到这个不顺当的事,就要两方管事的人来配合调解。按规矩走在上边的人给下边的一方赔礼道歉,或给对方一点礼物。这样处理省了好多的麻烦。有时遇到对方难说话,农民们叫扎手的人,两方话不投机,半天都不让路。

以上这一切都是我国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约束和烦恼。按习俗,新娘迟迟上不了路,要天黑了才能进婆家的大门,这叫麻媳妇。婆家的人一直在村边等着,啥时看见了压箱子的人赶着毛驴进了村头,人们就开始放鞭炮,迎接新娘子的到来。首先是吹鼓手的长号一吹,接着吱哩哇啦吹开《得胜回营》。村里的硷畔上,挤满了看红火的人。娃娃们大呼小叫,婆姨们说说笑笑,将新人迎进大门。

第一个搂马的人将新人抱下马,让站立在早就准备好的、用白羊毛毡铺好的一条道路上。毡路直铺到新娘子的窑门口,上面撒满了麸子。然后,新郎怀抱着一升米的包斗(10斤米),新娘抱着花瓶,双方同拜毛主席的画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互拜。然后,各抱着包斗和花瓶,由娶送的两家人扶着自家的新郎新娘,一起踏着铺好的白棉毡路,双双入了洞房。

按习俗,夫妻入了洞房要同喝一盅子烧酒,叫合魂酒。接着开始翻床,两家娶送的人将新人的被子铺在最底下,被子上铺着褥子,最后铺着白毛毡,随后给毡被的四下拐角放上四个核桃,四个枣子,表示儿孙满堂后,从四下被角卷起,一同翻过,将毡翻到底下,被子翻到最上边。四角的核桃和枣子不能翻乱,要在原地方。如果翻乱了,就表示两人一辈子过不到头。翻过后,由新女婿从东边的炕栏角上炕,分东南西北四大步,走到西边的炕栏角,下地,然后夫妻背靠着背坐在炕的中心,将新娘的头发打散,用木梳子给两人梳头。说一梳子,二丙子,头一个,生一个带顶子(清朝当官的帽子)。一梳子,二丙子,二个生一个犁地的。一梳子,二丙子,三个生一个抓粪的。一梳子,二丙子,四个生一个绣花的。然后,两口子同喝一碗儿女拌汤后,翻床的程序就算结束了。

屋里翻床的同时,吹鼓手在外边墙根下,拢着一堆火,吹着热烈的翻床歌曲闹花灯。接着,村里的同年等岁的男女青年们,开始闹洞房。从窗子口往窑里扔着白面馍,黄米馍,打新娘和新郎。可有一点,只能从外边耍闹,任何人不许私下闯入洞房。洞房内的两盏长明灯,一直着到了天亮。

与此同时,外边待客人的将送人的客人迎进大门不久后,第一顿饭就开始了。按乡俗是吃荞面饸饹,吃完后,接着就是十二花席面。第一晚上的饭菜比较简单,吹鼓手向来都是吹在人前,吃在人后。最后招待的是吹鼓手。

第二天早晨起来,洗漱完毕,由婆家的小妹妹给新娘子端来洗脸水,新媳妇将自己亲手刺绣下的放针线的针杂杂,枕头顶子,花鞋垫等各种手工刺绣的成品,用盘子端给送水的小妹妹。这个习俗主要是看新娘子的手巧不巧。外边就开始上第一顿饭,软腾腾的油糕,吹鼓手在院子墙屹崂的火堆前,一起吹起了《兰花花》调子。接着的第二项,就开始了拜祖先,按规程,墙上面挂着一大块油漆好的布,上面上满了祖先的画像,然后全村的青年媳妇们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赶来参加拜祖先的仪式。这一幕实际上叫赛媳妇,看谁家的媳妇长得漂亮。新媳妇们站在最前边,小伙子和中年男子站在后边,由管事人主持着大拜三拜祖先。第三项是放拜礼(收礼钱),第四项开始上席面,是传统的16花,六荤六素,六热六冷,一壶烧酒居中。第一席是双方的舅家,接下来是其他嫡亲。这时,管事的人会大声地吆喝,大家注意听着,请了,请了,凡是来的客人们,不管是说媒的,还是远道而来的嫡亲也好,亲朋四友也好,街坊邻居也好,帮忙的,切菜的,做饭烧火的,劈柴的,压饸饹的,剥葱的,捣蒜的,圪哩屹崂胡转的,全都请上桌。最后一顿席面,希望大家喝好吃好。接着是新娘新郎认大小,太爷太奶,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然后从大辈到晚辈,一个个席中看完了酒。顿时只听乐器声,人的喧哗声,端盘子的吆喝声,加上娃娃们在院子里的又跑又喊,场面真是红火热闹。

这时候,外边的鼓乐突然吹奏得更快更热烈了。这就意味着最后一席已经起场,吹鼓手正在结束他们的工作,准备吃饭了。吃完这最后的一顿饭时,太阳已经西斜, 说明到了后半晌了,新娘新郎带着礼物,准备上老丈人家门去。这叫回门。赶事的客人也要散了,南来的北往的乱纷纷各自招呼着自己的婆姨娃娃,手里拉着赶事来骑的骡子和驴,随着新郎新娘前呼后拥,挤出大门豁子。出村的道路两旁,和村里所有的硷畔上,都挤满了送客人的主家和村里看热闹的大人娃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五章:我与道林(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kzo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