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中考改革的第一年。
取消小四科的成绩加入中考总分,道法试卷采取开卷考试。总分由往年的670分降为了510分。
那么,总分数降低了,想要甩开竞争对手,拉开距离,每一分值都变得更加重要。
我家闺女这些孩子们在6.24号,6.25号参加了北京中考。考回来的心情如何呢?怎样看待新中考呢?
许多孩子,一出考场的反应就是,数学太难了!
往年都听说数学不简单,百分制的卷面,能上90分的,就算考得好了!
但是,真没想到,今年是中考改革的第一年,数学题难,难出了天际啊。
到底有多难呢?听说今年的数学出题人换人了,换成了2019年出题的那个人,那一年是有史以来题目最难的一年,平均分48。
所以啊,看看。2025年的数学题跟2019年的数学题出自同一个人,平均分能有多少呢?拭目以待吧。
刷抖音,说今年的数学题不是在考基础教育,是在“选拔数学天才”。
女儿当天回家,心情就不太好,说没做完。她们学校的数学尖子生最后一题也是很迷茫。
两天过去了,关于北京2025数学试卷“难出天际”的讨论仍在持续发酵。
作为中考改革的第一年,数学试题的难度陡增让许多考生和家长直呼“措手不及”,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哭着走出考场”“题目读不懂”等热议。
这场改革的背后,究竟释放了什么信号?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家长和学生又该如何调整心态与策略?
有专家分析如下。
一、难度飙升:改革下的“风向标”
今年北京中考数学的“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题目创新性强,大量结合现实情境的应用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思维深度要求高,部分题目接近竞赛难度,考查逻辑推理与综合分析能力;阅读量大幅增加,题干信息复杂,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挑战。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强调“减少机械刷题,强化素养导向”,北京中考改革正是这一理念的落地。
命题组通过提高难度,试图区分“真能力”与“套路化学习”,引导教学从“应试”转向“应用”。
二、考生与家长的“阵痛”:焦虑从何而来?
突如其来的难度跳跃,暴露了教与学之间的断层。一方面,部分学校仍沿用传统题海战术,未能及时适应改革趋势;另一方面,许多学生依赖“熟题技巧”,面对陌生题型时缺乏应变能力。
家长的焦虑则源于对升学压力的担忧——数学作为主科,分值占比高,难度提升可能直接影响总分排名。
然而,过度渲染“史上最难”并无意义。需注意的是,中考是选拔性考试,难度提升对所有考生相对公平。从北京教育考试院的反馈看,命题仍以课标为基础,并未超纲,只是考查形式更灵活。
三、未来备考:如何从“刷题”转向“思维训练”?
1. 夯实基础,回归课本。
改革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特点更加明显。学生需吃透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推导过程,而非死记硬背结论。例如,几何证明题不再提供“脚手架式”提示,要求学生自主构建思路。
2. 强化跨学科应用能力
新题型常融合科学、社会等真实场景。日常学习中,可多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庭开支统计、地图比例尺计算),培养建模意识。
3. 提升阅读与审题能力
面对长题干,建议训练“分层拆解”技巧:划出关键数据、剔除冗余信息。平时可增加科普类文本的阅读量,减少“读题恐惧”。
4. 理性看待“难”与“易”
中考命题存在动态调整的可能,家长应避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与其追求“压中题”,不如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将挑战视为能力跃升的机会。
改革没有回头路,适应才是硬道理 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