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的故事:
一个渔村里面生活着1000位渔民,这1000人他们每天都在岸边打鱼,每天每个人都打4条鱼。
突然有一天有一个人发现一条大船,在大船上捕鱼能捕比平时多的鱼。
但是这个渔船效率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定律是假定,也是基本事实。
如图:
所以这条曲线上去再下来,说的是:当其他的生产要素不变的时候,你再往一个生产要素的组合里面加其中的一种生产要素,它带来的边际收益总有掉头向下、边际收益开始递减的那么一点。上去再下来的边际生产率,这是我们在这个图里面的一个基本的假定。
集体所有制
发现这艘渔船的人决定:这艘渔船我要依据“集体所有制”的方式进行管理。
所谓“集体所有制”的方式,包含两个含义:
1.所有在船上工作的人,他们平均分配每天打到的鱼货,经济权平等;
2.所有在船上的人,他们一人一票,有平等的政治权,来决定是否让更多的人上船。就是每当外面有人想要上船一起打鱼的话,船上原来的人一人一票,来决定让不让新人加入。
从图表上来看,在集体所有制下面,最多只有三个人上船。
因为他们盯住的是“平均产量”这一栏,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平均产量下降,一旦下降,他们就拒绝新人的进入。
集体所有制下,“平均产量”决定集体成员数量
私有制
私有制的意思是,发现渔船的人是这艘船的老板,他雇佣别人上船来打鱼,他付别人工资,只要工资够了,别人愿意上船了,付完工资以后剩下的收获全归他,“剩余索取者”。除了工资和其他开销以外,剩下的都归这个所有者,这叫私有制。
每一个被雇佣上船的人,他们的工资4条鱼是由他们在别处的机会,也就是他们在岸上能够收获多少鱼来决定的。
在私有制下,当有五个人上船的时候,边际产量刚好等于边际成本,也就是工资。
而这时候,从天而降的渔船的经济价值也实现了最大化,就是14条鱼。
在私有制下面,由于这个船主盯着的是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所以他实现了这艘船的最大经济价值,这是私有制的特点。
在私有制下,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决定上船人数。
全员所有制
因为渔民看到了收入不均,于是这艘渔船的管理方式就变成了全员所有制,也就是说,这艘渔船每个人都有份,谁想上船谁就可以上船,这船是咱们大家的。
这个时候和人都可以上船,但是每个上船的人只关心自己捕到鱼的数量。
在全员所有制下面,人人随便都可以上船的情况下,最多有八个人上船,第九个人是不会上去的,为什么?因为第九个人上船,他获得的收益只是3条鱼,比他岸上还少。
在集体所有制下面,只要当平均收益从上升转变为下降的那一刻起,船上的人就开始排斥别人上船了,但在全员所有制下面,船上的人没有权利阻止别人上船,而只能决定自己不上船,所以他们关注的是自己在船上的平均收益,不要低于他们在别处,在岸上所得到的收益。
一旦他们在船上所得到的平均收益,低于他们在岸上能够得到的收益的时候,他们就选择不再上船了,人们是在这个时候停止上船的,而结果呢,是人们在船上得到的收益,跟他们在岸上得到的收益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上船并没有使他们得到更多额外的收益,这艘船在物理上还存在,但是在经济价值上就荡然无存了,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公地的悲剧。
政府所有制
因为人们发现在集体所有制下,渔船的经济价值不存在了,于是这艘渔船就从全员所有制改变为“政府所有制”,由德才兼备的政府官员来管理这艘渔船。他们为了好好管理这艘渔船,还特意成立了“渔村资产管理委员会”。那么,在渔村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之下,最多有几个人上船?
答案是:政府所有制下,无从预测的上船人数
他们有可能让上船的人数最大化,从而让就业的人数最大化;他们也有可能有除了打鱼以外其他的目标,他们觉得打鱼并不重要;他们甚至可能认为打鱼并不是政府追求的唯一目标,让大家能够出海游玩这可能更重要。
政府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不像私人那么简单、明了、直接,而这恰恰是现实生活中政府存在的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