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花夕谷拾贝摄影手绘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常见的误区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常见的误区

作者: 书香门弟 | 来源:发表于2025-07-09 16:06 被阅读0次

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各地快速发展,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对乡村特质、市场需求和生态规律的理解偏差,常常陷入各类误区,不仅影响旅游体验,还可能破坏乡村本底资源。以下是常见的几类误区及具体表现:

一、过度商业化,消解乡村“原真性”

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不同于城市的自然风貌、田园生活和乡土文化,而“原真性”是乡村的灵魂。但部分地区在开发中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导致乡村特质被稀释:

• 建筑风格城市化:为追求“档次”,将乡村民居统一改造成城市风格的别墅、酒店,拆除传统瓦房、院落,甚至用水泥硬化农田、河道,原本的“小桥流水人家”被“网红打卡街”取代,乡村的乡土气息荡然无存。

• 业态同质化严重:无论南方北方,乡村旅游项目多集中于“农家乐+采摘”模式,菜品多为炖鸡、烧烤,体验活动无非钓鱼、打牌,缺乏对本地特色农业(如梯田耕作、桑蚕养殖)、民俗文化(如非遗手艺、传统节庆)的深度挖掘,游客“换个地方吃同样的饭”,难以留下记忆点。

• 商业链条过度渗透:从村口到景区,沿途布满商铺、摊位,售卖全国流通的廉价纪念品,甚至将农田圈围收费、古树冠名售票,把乡村的自然景观和公共资源变成“摇钱树”,让游客产生“被消费”的抵触感,背离了乡村旅游“回归自然”的初衷。

二、忽视生态保护,透支乡村资源

乡村旅游的依托是自然生态与田园环境,但部分地区为快速见效,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失衡:

• 破坏自然生态基底:为修建停车场、游乐设施,随意砍伐山林、填埋湿地,甚至侵占基本农田;为满足游客“亲水”需求,在河道中修建人工泳池、漂流项目,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导致水质恶化、鱼虾绝迹。例如,某乡村为开发“峡谷漂流”,炸山改道、截流蓄水,雨季时因山体植被破坏引发滑坡,反而威胁到村庄安全。

• 污染问题突出:农家乐、民宿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农田或河道,餐饮垃圾、游客废弃物随意堆放,导致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部分地区为吸引游客,引入大型烧烤区、篝火晚会,浓烟污染空气,还可能引发山林火灾隐患,与“生态乡村”的定位背道而驰。

• 过度消耗资源承载力:一些乡村在未评估环境容量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接待规模,旺季时游客量远超村庄负荷,道路拥堵、停车位不足导致植被碾压,生活用水激增引发局部供水紧张,原本宁静的乡村变成“人挤人”的闹市,生态修复能力被严重透支。

三、脱离村民主体,利益分配失衡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和支持,但若忽视村民的主体地位,容易引发矛盾,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 “外来资本主导”挤压村民权益:部分项目由外来企业承包开发,村民仅作为“打工者”参与保洁、服务,土地流转费低廉,旅游收益与村民无关。甚至有企业强制村民搬迁,将村庄改造为“纯景区”,村民失去家园和生产资料,从“主人”变成“旁观者”,对旅游项目缺乏认同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 忽视村民的文化传承作用:乡村的民俗、手艺、生活智慧多掌握在村民手中,但开发中常将其“表演化”“符号化”——例如让老人穿着民族服饰摆拍,却不尊重其意愿;将传统手工艺简化为流水线商品,忽视村民的创作价值。这种“剥离式开发”导致乡土文化失去活态传承,变成空洞的商业噱头。

• 缺乏共建共享机制:部分地区政府或企业“大包大揽”,不听取村民意见,项目规划与村民生产生活需求脱节。例如,为打造“网红村”,强制村民拆除猪圈、菜园,却未考虑其农业生产需求;修建的步道、观景台占用村民出行通道,引发冲突。没有村民的主动参与,乡村旅游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规划缺乏系统性,重“硬件”轻“软件”

乡村旅游开发需要统筹自然、文化、产业等多要素,但不少地区规划粗放,导致项目“先天不足”:

• 缺乏整体定位,盲目复制模仿:看到“网红村”走红,便照搬其模式,北方乡村硬造江南水乡景观,山区村庄仿建海边民宿,与本地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格格不入。例如,某黄土高原地区为开发旅游,在沟壑中修建大型水榭楼阁,不仅耗资巨大,还因气候干旱难以维护,最终沦为“烂尾工程”。

• 基础设施“重面子轻里子”:过度投入资金建设标志性建筑、网红打卡点,却忽视厕所卫生、垃圾处理、道路通达性等基础需求。游客常遇到“观景台豪华,厕所脏乱”“民宿漂亮,周边污水横流”的情况,体验感大打折扣。

• 服务与管理滞后:乡村旅游从业者多为本地村民,缺乏专业培训,服务意识薄弱,如宰客、欺客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未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旺季时游客拥堵、纠纷处理不及时,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如步道护栏缺失、水上项目无救生措施),影响旅游口碑。

五、文化挖掘表面化,忽视“活态传承”

乡村的魅力不仅在于景观,更在于其沉淀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但开发中常陷入“文化符号堆砌”的误区:

• 将文化简化为“陈列品”:许多乡村建博物馆、民俗馆,将老物件、传统服饰集中摆放,却不解释其背后的故事和与村民生活的关联;表演“民俗活动”时,仅让村民走流程式地跳一段舞、唱一首歌,缺乏对习俗内涵的解读,游客难以理解其文化意义。

• 歪曲或滥用文化资源:为吸引眼球,对本地传说、历史故事进行低俗化改编,甚至编造“伪文化”;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礼仪商业化,例如强制游客参与“收费祈福”“高价拜师”等活动,背离了文化本身的严肃性和神圣性。

• 忽视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现代生活结合,而非封存于过去。但部分开发仅停留在“展示”层面,未探索传统手艺的创新应用(如非遗文创)、传统饮食的标准化推广(如特色农产品加工),导致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六、依赖“政府输血”,缺乏市场活力

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需要政府引导,但过度依赖行政推动,容易导致市场机制失灵:

• “重投入轻运营”: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大规模投资建设乡村旅游项目,但建成后缺乏专业运营团队,仅靠财政补贴维持,游客量不足时便闲置荒废。例如,某县投入数亿元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因缺乏市场调研和营销,建成后年接待量不足预期的10%,成为“形象工程”。

• 忽视市场需求变化:开发前未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仅凭主观判断确定项目类型,导致供给与需求错位。例如,针对中老年游客的康养项目,却建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区;面向亲子家庭的体验项目,却缺乏儿童安全设施,最终难以吸引目标客群。

• 营销手段单一:过度依赖政府组织的推介会、旅游节,缺乏互联网思维,不擅长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乡村特色,导致“好酒也怕巷子深”,优质资源难以被市场认知。

结语

乡村旅游的开发应坚守“以乡村为本、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以村民为主体”的原则,避免陷入商业化泛滥、生态破坏、利益失衡等误区。只有尊重乡村的自然规律和文化特质,平衡保护与开发、政府与市场、游客与村民的关系,才能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常见的误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zfn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