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共读活动快接近尾声了,今天翻看封面介绍:11位世界前沿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1套认知规律,“复杂时代”的科学学习方法。
然后,带着“1套认知规律是什么?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思考了一整天,重读总述的第一章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梳理的时候,结合书中的理论,我问自己“人类的认知天性的本质”是什么?懒惰。大部分人会选择简单方便,不断重复的方法去学习。
那具体的认知规律是什么呢?
第一:耗费心力的学习组效果最好,记忆也是最持久。
我们平时看书,囫囵吞枣看一遍之后,自以为掌握了书中的知识,但是一到输出就完蛋。
我们喜欢刷朋友圈和微博,那是因为看有深度的书和文章,就需要思考,需要理解,大脑耗能高,就不想做了;刷微博刷剧多简单,手指轻轻一划,新奇有趣,大脑耗能少,就特别喜欢做。
和小伙伴链接之后30分钟写500字的复盘,全靠大脑的思考和检索对方给予的信息。当然,能用文字记录的,一定是感受最深刻的,所以梳理的时候也会加入思考,这些知识的记忆会更持久。
第二: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间隔练习会增大检索难度,这样脑子检索努力增多,学习效果才会更好。但是它的缺点是短期正反馈困难,有一定挫败感,应该怎么办呢?
学习的过程是很困难,但这种困难绝不是身体、意志力上的,而是脑力。我们需要将自己沉浸在这个知识被需要的情境中,根据结果提供的反馈不断修正。
所有学习的终极目标都是应用,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简单的说一件事,我们用一分钟知道了,但是我们可能要用接下来1个小时或者10个小时这样的时间成本去练习,直到它变成我们的习惯。
第三: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与已知有关联的经验。
学习的范围很广,不只是知识的学习。还有能力的提升,链接能力、管理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等等。
但是这些能力,我们从书本学不到。这个时候,经验会显得格外的重要。但是这些经验来自于哪里呢?父母的处事方式、自己所处的环境、社会主流价值观等等。
我们深受其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固有思维。但是想突破自我,就必须打破这些固有认知,建立新的思维模式,获取新的知识,用来改变和指导自己的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