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经验的前辈告诉我们:先完成,再完美。或者说,先行动起来,边做边想,不能想好了再干。
事实证明,这的确是有道理的。
我曾经想着写作要弄好大纲,要有一定量的存稿……当我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写了两三章后就发现,思路变化的太快了,当我们坐在电脑前的那一刻,想法会有很多,沉浸其中的时候,后面的想法往往比前面的想法更具有曲折性和吸引力……
这个时候,我们自然会选择新想法。
那么,从理论上讲,存稿就是我们的旧想法。当我们重新启动这个写作内容时,就会有很多更新、更好的念头冒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改动存稿。别说大框架了,小细节的改动都能让后文无法顺畅接下去。结果就是,两三章的存稿过后,后面的几乎就都用不上了,只能使用个大纲想法,内容得统统推翻重来……
前段时间看《十日终焉》的作者杀虫队队员的讲课,说自己写作时为主角设置了难题,那难题看似无解。同事也有看他书的,就提前问他,下文怎么解决。作者回答说他也不知道,只有真正在电脑前开始更新时,才开始千方百计地去破局——这也就是写手们所说的——他们作者也就比读者早两个小时知道事情如何发展而已!
没有胸有成竹,只有边干边想!
前段时间我需要写主角去西方,考虑到对西方的历史知识不是很熟悉,只能疯狂的恶补,一些风俗习惯、武器名称、说话方式、角色身份、职位称呼、等级命名……
开始的时候很忐忑,不过正是因为这份慎重,查阅了足够多的资料,写起来的时候反倒顺畅的很,从第101章“西行”开始,顺当地写到今天的204章,足足超过100章,几乎超过前文在东方修行的内容,形成了“势均力敌”,这在写之前我是万万没想到的——原来想着是根据剧情需要,写个20章左右完成修行目标即可。
——这一切,都是在边写边想、边想边写的过程中完成的。
如果提前想,必然想不了这么多!确实是在写的过程中,情节和想法一层层冒出来,推动着故事不断向前、向上。当然,根本的大纲(想法)那是一早就有的!不过是其中的细节、情节在不断地扩充、完善,使得整个西方故事更加丰满、完整。
随着“西行”的结束,我得开始想想下一个大章的思路了。依然是明天就要更新了,此刻我才开始绸缪。依然是大纲我有,但一个个故事情节我还没有。
写作的人都知道,大纲固然不可少,但仅有大纲几乎没卵用——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必须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曲折的故事。换句话说,大纲是作者脑海里的版图,具体故事内容才是读者眼神的聚焦。
但经历过前面的磨炼,加之有大纲在脑海,我现在的心里并不慌,反而觉得很多想法蠢蠢欲动,只需要细细整理一番,便可落之于纸。
这大概就是边想边干、边干边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