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第一章《人际沟通入门》之《沟通的原则与迷思》中提出沟通的5个原则:
1.沟通可以是有目的或无目的的行为;
2.不沟通是不可能的;
3.沟通是不可复制的;
4.沟通是不可逆转的;
5.沟通同时具有内容和关系两个向度。
接着,作者列出了沟通的4个迷思:
1.沟通的越多不见得沟通的越好;
2.意思不在子眼里;
3.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
4.沟通不会解决所有问题。
其中,第3个迷思“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让我特别有感触。以往很多时候,和学生进行了一场很和谐的、自以为成功的沟通,达到了彼此理解的效果。殊不知,这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自我感觉良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究其原因有三:
一、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了解清楚。比如,班干部汇报某名学生违反纪律,我们过于听信班干部的判断,仅凭一面之词就找某位学生谈话,甚至带着批评的语气。试问,这样的沟通如何使学生心服口服?!遇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很容易就“破罐子破摔”。这样的沟通,只是教师一方的“说服教育”并非“双向理解”,表面成功的沟通只会暗藏着失败的结果。
二、对学生的敷衍回应没有认识到位。学生有时候为了息事宁人,或者是教师并没有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对于教师的追问,选择沉默,不愿意开口说出真相。此时教师如果没有察觉到学生的这种敷衍式回应,自以为学生认错态度很好,还对问题解决之快沾沾自喜,反而会使心里憋着一股闷气的孩子,无法找到出口,衍生出更大的隐患。
三、对自己的沟通经验过于自信。我们因经验丰富而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沟通“手册”,但这套手册可能忽略了每个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同时还有环境、时空背景的差异影响。我们用过去的方法解决当前的问题,却不懂“沟通是不可复制的”,忘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此,在每次沟通过程中,我们都要注意观察学生,反观自己,保持沟通的自控力,随时根据学生的微小表情、肢体动作,解读沟通的推进过程,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从而收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