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本小结提到背景对沟通效果的影响,我在思考:作为教师,我们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应该如何了解洞察对方的背景,以提高沟通的成效呢?
今天上课,就踩了一个没有进行背景调查导致“沟通断线”的坑。
给三(1)班同学上校本课,想着结合明天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给孩子们开一个“抗战精神 薪火相传”的主题班会。
当我在课前导入时询问孩子们知道明天9月3日将举行一场什么重大的仪式时,我以为全班会异口同声回答:“阅兵仪式”。但是,只有小睿同学一个人低声地看起来不太自信地回答出来了。
当时我在想,昨天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可能只顾着发放书本、调整座位、规章制度提醒等,还没有时间和同学们谈论阅兵仪式。但孩子们整个暑假在家,就没有看过一次新闻,家长就没有在孩子面前谈论过一次如此盛大全国性的纪念大会吗?当时我很好奇,孩子们暑假在家到底干什么了呢?经我这么一问,孩子们还挺老实,七嘴八舌起来。此时,沟通的渠道似乎一下子打通了,我感觉自己从坑里爬上来了一点。我示意孩子们不着急,举手,一个个轮流着说。但他们说的暑假生活,都是在家看电视、耍手机视频,看美食博主,有的甚至玩手机游戏,看课外书的同学只占少数一部分,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的更是寥寥无几。看来,我对于学生家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况还是太乐观了,没有提前做好背景调查,导致这节课没办法按预想的计划进行。我应该像公司员工一样,在做一个项目前,先进行充分的“背调”,因为这是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因此,作为教师,上课前,既要备课,还要“备背景”,包括备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习惯背景、家庭教育背景等等。有效沟通,从“备背景”开始。
附:摘记
在沟通学术语中,背景这个词除了指称环境外,也可以用来指称参与者带入沟通的个人经验以及文化脉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