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晴
在某宝答题时遇到一个问题:人们在处置资产时,倾向于卖出盈利的,留下亏损的,这种行为称为?
答案是处置效应。某宝解析说,人们往往倾向于卖出赚钱的gu·票基·金,继续持有亏损的gu·票或基·金,这是投资者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行为,称为“处置效应”,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理性的投资者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资产价值来做出决策,而不是基于过去的盈亏情况。
这好像就是说的我呀,学习理财以来,我好像一直是“处置效应”的践行者:)出票的时候,不赚的不出,亏了的反而捂着,有时还加仓捂起来,反正耐得住寂寞:)
不过我也处置过几个亏的票,一般买的不多,亏的也不多,守着守着不耐烦了就出了,而当我出了之后不久这票反而来一波上扬,往往拍断大腿:)
这个处置效应引起我的好奇,于是专门学习记录一下,它是一个金融俗语,指投资者趋于过长时间地持有正在损失的票,而过快地卖掉正在盈利的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
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呈现风险规避倾向,急于锁定收益,避免利润回吐;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转为风险偏好者,拒绝止损,期待资产价格回升至成本价。典型行为:卖出盈利股票的概率显著高于亏损股票,普通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更容易受到处置效应的影响。
Hersh Shefrin 及 Meir Statman 在他们 1985 年的论文中发现并命名了这种效应,该论文发现人们对损失的厌恶远胜于他们对收益的喜爱。
分析其心理机制与成因包括,损失厌恶:心理学实验表明,亏损1元带来的痛苦程度相当于盈利2.5元的快乐,导致投资者过度回避损失确认。亏损时将浮亏视为“未实现损失”,通过拖延决策逃避心理痛苦;参考点依赖:以买入成本作为决策锚点,而非资产未来价值或基本面。例如,投资者认为“只要不卖出,亏损就不算真实发生”;后悔厌恶与自我辩护:卖出亏损资产意味着承认错误,引发自责;卖出盈利资产则带来“落袋为安”的满足感。对亏损标的存在“均值回归”错觉,坚信“跌多必涨”。
负面影响包括,降低长期收益:过早卖出盈利资产可能错失主升浪;长期持有亏损资产导致亏损扩大;加剧心理压力:长期被套引发焦虑,干扰后续理性决策;市场效率受损:降低信息融入价格的速度,扭曲资产定价。
应对策略一是可以设定机械规则:强制止盈止损,避免情绪干扰。二是重构决策框架:以未来价值替代成本锚点:定期评估持仓逻辑是否成立,若基本面恶化(如行业衰退、业绩暴·雷),无论盈亏立即离场。分散账户:避免对单笔盈亏过度关注。
行为矫正工具有交易日志法:记录操作时的情绪与逻辑,每周复盘纠正偏差;10分钟法则:冲动交易前强制等待并自问“决策是否基于当前信息”;物理隔离:情绪失控时离开交易环境,深呼吸后再评估。
红红火火鸡冠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