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在大学课堂上,西方经济学老师给我们讲经济学,国际贸易的来历,当时记得很清楚一个例子讲的是同样一块土地,种棉花的收成远不如种小麦,那么这块土地就用来种小麦。
一个国家内部的土地就有这样的搭配使用,放在国际间呢,如果非洲的土地适合种咖啡豆,欧洲的土地适合种稻米那么根据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欧洲就会从非洲进口咖啡豆,同时卖出收成高的稻米。
这是在农业时代国际贸易最开始的起源,彼此种植最适合这块土地的农作物,换来自己不容易种植的,这个贸易能维持的前提是同样接受阳光雨露,土地在不同纬度经度适合种的是大致确定的,没有哪个国家有特殊的优待。
这时候的各自优势是天定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光照,降雨量,使每个国家有不同的优势。
如果是这样一种理论,经济学家要做的是不是向政客宣扬这种理论,让更多的人接受这种理论,认可这样的规则,减少之间的摩擦。
为什么没有发生?为什么摩擦仍旧不断?
这种理论在现在时代还可以用吗?
听到罗胖一期音频觉得讲的很有道理,之前的一系列理论包括比较优势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彼此的土地优势,适合什么样的农作物,但是现在呢,这个时代呢?
这种国家的优势已经不在是靠天吃饭,而是创造出来的,比方说我国深圳,按土地有优势吗吗?为什么几十年时间,深圳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具有超强竞争力,这种优势是创造出来的。
国家间同样是,那么之前接受国际贸易往来的国家,已经形成的习惯也在慢慢变化,国家间开始寻求创造自己的优势,不在接受之前简单的贸易关系,都在为各自国家谋求最大利益,不在国际间简单交换,人为的力量在扩大。
那么就好理解这些为什么现在有的国家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把一些企业拉回本国,对外来的企业实行高关税政策。
任何一个想崛起的民族在这个时代都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占尽优势,之前的规则制度就要破坏,寻求新的平衡。
我之前固有的观念是为什么要有这些摩擦,不应该是接受比较优势理论,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样的状态吗?有时还会想起"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人失之,人得之"这样的句子,这些适合的是个人内心的修为,不适合当今彼此崛起上进的社会。我看到一些传统文化在我身上,使我有这样的观念,思维,哪怕学西方的经济学,也用曾经接受的教育观念思考。
而另一个世界里的人理解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和我们不一样不同的,在看国外作者写的书的时候有明显的感觉,今天让我有如此深感触的书是《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
想不明白的问题多去看看最新的观点,最新的这方面的书,也才能改变自己固有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