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语诗心
我的业余爱好,是写作。一些朋友读了我的文章后说,你的文章读起来非常真实,很打动人。我想说,我笔下的这份真实,是我的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赐予我的。
学生时代,尤其是小学时候,写作文就喜欢好词好句,一味地堆砌辞藻,以为好词好句多了,就是好作文。那时写作文,也极其喜欢模仿,甚至可以说,就是变相地抄袭。
初中入学的第一周,班主任康老师要我们写一篇作文,大概主题就是表现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我将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的素材,写进了作文里。写完后还得意洋洋,以为自己写的肯定是最好的,便迫不及待地举手,强烈要求朗读作文。
读完后,康老师问我“你们村里的人素质就这么高?”她说这句话的时候,用她的眼睛看着我,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羞愧得无地自容。无言以对,沉默之后,深深地低下了头。
康老师说,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你有什么经历和见闻,你就写什么经历和见闻,千万不要胡编乱造。
康老师没有批评我,但我心里,一直为此感到深深的惭愧和不安。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在写作文上,开始有了一点一点的改变,我只写我熟悉的一切,表达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个执念,直到现在,已然根深蒂固,伴随着我如今的一字一句的表达。这样的执念,也让我常常不能明白,学生们走出考场时说的那句话“我的作文都是瞎编的”。作文怎么瞎编?还能一口气瞎编五六百字,我一面慨叹,一面又有些小小的失落。
康老师的语文作业,除了必要的课本作业,还有一项“每日作业”就是写日记。
我还记得我在日记本封面上写下的那句顺口溜“日记日记,天天要记。一天不记,挨打受气。”我们每天写,康老师每天批阅。一个班将近五十位同学,这也是不小的工作量,可是,亲爱的康老师,一直都在坚持。她批阅我们的日记,并不是只写一个日期而已,而是会用红笔修改错别字和病句,会用波浪线画出出彩的语句,会在日记末尾写上评语。这些评语,有长有短。
学校要举办校庆活动,我被选入了鼓号队,每天早读课和晚自习都在练习怎么敲鼓,学习的精力被切割了不少,我的状态比较糟糕。有一天英语课上,老师提问,我没有回答上来,英语老师就批评了我,当时心里很委屈。当天的日记里,便将这件事,连同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如实记录。日记交上去了,日记发下来了。康老师在日记里说,老师知道你最近一直在训练,已经很辛苦了。英语老师可能不太了解情况,我找时间和她说。不要有心理负担,你是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调整好状态。
读罢,不能自已。
我们班,当时写作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同学有好几位,其中一位是我的同桌。一次,日记发下来之后,我看到同桌的日记本上,康老师写了整整一页的评语,再看看自己的评语,捉襟见肘,羞于示人。为此,我心里竟然愤愤,有点羡慕嫉妒恨。后来的一次日记中,我专门表达了我的“不平”,康老师给我写下的评语大意,至今不能忘记。康老师说,你是一个叫老师放心的学生,不需要老师千叮咛万嘱咐,你的日记写得很好,要坚持写下去。给你的同桌写那么多评语,是因为她最近遇到了一点困难,你们都是老师的好学生,老师得帮助她。
读着康老师如此坦诚的回复,我心里,又泛起了一丝愧疚。
中学语文课本中曾有一篇文章叫《满井游记》,写北京郊外初春的景色,语言优美,景致动人。康老师上这一课时,还特意匀出了一节课,带着我们到学校附近的田野去观察。她叫我们看脚下的草,看附近的树,叫我们俯下身去摸土壤,到水库边听响动。采风回来,她给我们布置作文,仿照《满井游记》的写法,写自己的田野之行。这教学理念,在今天依然受用,我的康老师,才是真正懂语文,懂写作的老师。
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我读书的中学,是一所乡村中学,二十多年前,凋敝落后,信心闭塞。除了语文课本,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没有一本像样的课外书。初中毕业考试,听说要考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们又没钱买书,康老师便自己手抄了一份四大名著的回目传给我们,我们再照着誊抄。
说到抄写,康老师特别爱读书,特别爱做读书笔记。她用白纸装订成一个个厚达三厘米多的本子,还精心设计封面和目录,然后整整齐齐地摘抄。她的摘抄本,仅我知道并且亲自数过的,就有二十余本。
许是受了她的影响,我班那时候几乎每位同学都有一个类似这样的读书摘抄本。我们抄什么?抄课本中的优美语段,也有偶尔从其他科任老师那里借来的书,读到自认为好的语段,就抄下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康老师率先垂范,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这方法,又对我们的写作,或多或少地发挥了作用。
那时候,我们读书不多,但我们写日记写的不少,尤其是我,曾创造了一周写了十三篇日记的“记录”。那些静下心来写日记的日子,是我青春年少最美好的时光和体验。那些写下来的稚嫩,在康老师的精心培育下,终于落地生根。
今天,二十余年后的今天,当我还能于喧嚣扰攘之外静下心来写点什么,真的,最应该感谢的,还是亲爱的康老师。
是她,教会我对文字的敬重,是她,让我对文字有了依赖,有了信任,是她,点燃了我对文字的热情,时长日久,这份热情变成了不能自拔的痴迷与执着。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犹记得您的好》,文章所记之事,都与康老师有关。这篇文章后来有幸被《班主任》杂志刊发。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第一时间想把好消息分享给康老师。
作为康老师的学生,我从康老师那里得到的太多太多。我们都没有想到,当年这个看起来傻傻笨笨,像个男孩子的女生,会在二十余年后,也做了老师,且,是语文老师。
薪火相传,师恩永在。作为老师,要以康老师为榜样,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值得学生信任的老师,做一个懂学生懂教育的老师,做一个能够唤醒和点燃学生兴趣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