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编排特点
词语作为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二年级统编本教材中的重要语文要素,在教材中以阶梯状呈现,要求也逐渐提高。
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的积累与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了解词语的意思——建立词语的概念
(一)建立词语的概念
(二)积累与运用
积累词语,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巩固词语的概念,丰富学生的语言库 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并能为准确丰富地运用词语提供有力保障。从教材编排看,一年级上册就有了词语积累的要求,并逐渐将积累与运用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1.积累词语
教材中关于“积累”的练习,大多进行了分类,并将积累与运用相结合。
(1)按照词性分类。如动词、名词(表示方位、时间、称谓、职业、植物等的名词)、形容词等。
(2)按照词组结构分类。
1.数量词组:识字课《大小多少》课后的“读一读,记一记”:一头牛 一只猫 一颗枣 一个桃”
2.偏正式结构词组:《小小的船》课后“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来仿说偏正式词组。
3.动宾结构词组:《怎么都快乐》课后“读一读,说一说”要求根据“跳绳、踢足球、讲故事、听音乐、打排球、玩游戏”词组来仿说动宾结构词组。
4.主谓结构词组:《动物儿歌》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有:蜻蜓展翅 蝴蝶飞舞 蚯蚓松土 蚂蚁搬家 蝌蚪游水 蜘蛛结网
(3)按照词语表达的内容分类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字词句运用”栏目,要求把“形容生气;形容高兴;形容难过”
的词语分类写下来。
这些分类积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存量,而且对学生认识词性和词汇类型都很有帮助,为学生能生动地表达做好了积淀。
2.运用词语
教材编排从仿造例子说说同类词语,逐渐过渡到运用词语说话、写话,形成序列。
(三)了解词义
课标中关于词语学习的要求:
1.“联系上下文”,也就是借助语境来落实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是小学阶段各个学段词义学习的共同要求,也是落实词义教学的主要方法。
2.第一学段要求“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到了第二学段增加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提升到“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逐步提高要求 。
另外,对词义把握程度的要求也有明显提升:第一学段是“了解”,第二学段是“理解”,第三学段是“推想”。从“了解”到“理解”,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含义是有明显区别的:“了解”是大体知道词语的意思,而“理解”的要求比“了解”要高得多。“理解”词语,不但要对词语的意思知道得很清楚,而且对词语的内涵也要有深层次的了解。
(四)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第一学段的要求不能过高,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有所感受,教学方法一般为渗透,教师不必讲讲很透彻很清楚,更不要求学生讲清楚。
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比较”,让学生通过比较在阅读中体会表达效果,记忆、抄写、仿说等方式可适当运用。
二、教学策略
(一)词语积累与策略运用
统编本教材在词语积累的内容编排上非常重视归类积累。因为归类积累可以让看似没有联系的零散的词语趋于系统化,建立内在的某种联系。分类积累有助于学生整合词语,使词语积累更加高效,同时帮助学生逐步使语言储备结构化,便于迁移方法进行运用。教师备课时要善于发现分布在课文之中的同类词语,并将其作为积累的对象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归类积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多形式练读,发现规律
在积累词语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才能“寻规”而学,才能将迁移方法运用于语言实践。教材中“归类积累”的要求往往体现在“读一读,记一记”板块。 实际上,“读”缺少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最便捷的途径。不过,教学时要注意“读”的方式。
(1)引读。教师可以通过引读、问答读,帮助学生发现一些词组的结构规律。
(2)演读。学习一些动词或动宾结构的短语时,则可以进行动作表演 ,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短语)的规律。
2.随文有序推进,立体建构
文本中不乏一些同类型的词语如同珍珠一般散落在文本的句、段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资源,并将一颗颗珠子建立起联系,寻找合适的“线”,将其串联,帮助学生形成记忆的立体建构。
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之间的联系,并让词语的积累在阅读活动中有序推进,不断扩充词语的意蕴,注重同类词语的勾连。比如很多教师在初次检查认读词语时,将集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分类认读。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意识。当然,在阅读过程中,关注词语之间的某种联系,随文分步推进,效果更为突出。
3.变式训练,丰富语言储存
汉语言的表达灵活多变,一种意思可以有许多表达,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如果能抓住这一特点,在词语教学时,变换形式进行练习,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感受语言的魅力。
通过变中求同、同中求变的变式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变化中了解词组的结构,感受语言的灵活性,也从中感受到语言表达的潜在规律,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其感受到学习语言的趣味。
(二)词义教学策略
低年级的词语意思的教学不可采用注释的方法,不提倡以词解词 更不可以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解释,而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或运用一些图片、音像资料,将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可感的内容,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
第一学段词义教学方法如下:
1.联系上下文
有些词语的意思在课文中表现得不明显,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这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文中的前后语句建立起联系,使学生明白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
结合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词义,可以将概念化的词语与学生的生活勾连,使词语有了情感,有了灵气。
3.运用比较
比较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比较,最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将比较法运用于词语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辨析词义相近、容易混淆的词语,有利于正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中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4.运用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是最为契合第一学段儿童的心里特点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运用于词语教学中,就是将抽象概念化的词语与直观的画面或事物对应(音画展示),用生动的动作演绎出来(动作演示),或者教师用生动的语调和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言语直观)。
(1)动作演示。
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它主要是以正确的动作示范来帮助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或展现词语所表现的范围,也可以运用不同的动作演示、比较,来辨析词义,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以亲自演示,也可以让学生来演示,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一般来说,动词类的词语适宜采用动作演示的方法。教学时,还可以将动作演示和课间操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学习了词语又活动了筋骨,便于集中精力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音画展示。
某些名词、形容词等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理解上有难度,可以借助音乐、画面等直观媒介的辅助,将词语与之相对应,帮助学生理解。
当然在运用音画媒体帮助学生学习词语时,要注意使用时的时机,比如有的词语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而后再出示画面。假如学生能够根据词语想象出画面,则说明已经掌握了词语的意思,而出示画面只是为了验证理解的准确性。想象在前,出示画面在后,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3)言语直观
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或学习者自己的阅读,可形成具体生动的形象。采用言语直观法进行词语教学,往往需要结合想象进行,把一个原本概念化、抽象的词语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画面,运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和理解能力是有较大的益处的。
引导学生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造句、找反义词、查字典等等,教学中要根据学情和词语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