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蓝田村的孩子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襁褓中的婴孩,自然不必说,由妈妈照顾着,家人提供必要的协助......;开始学走路了,妈妈便清闲了,可以把他放在一边玩泥巴咯,任他爬,任他滚,自由的空间足以让他比如今的孩子成长得快;终于,孩子可以蹦可以跳了,走得稳,跑得快,烧饭,洗碗,放牛,割草,讨猪草,跟爸妈耕田种地.......所有一切孩子可以做的活儿,他们都在生活的压迫下,小小年纪便与爸妈一道努力着,只为生存。小埃是个很听话的孩子,自是不例外。更何况,这孩子从小对生活充满好奇,看到爸妈干活儿,她觉着好玩,一定要自己亲身参与才是,她学得很快,很快,就成了爸妈的小帮手。随着时光的流逝,兄弟姐妹们也一路走来,他们,都长大了。
说到这里,山里的野孩子,如小埃这般长大,她辛苦么,她抱怨么?不,当然不,小埃以为,世界就是这样子的,崎岖不平的石子路,高低起伏的近山远山,靠天下雨做活,靠地生财有食……山那边有什么呢,她从来不去思考,因为她压根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她专注,一心一意,只专注于生她自己的视线范围,专注于养她的黄土地,也因为,爷爷一声不吭的种地,爸爸也说实实在在的劳动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小埃认为,生活就该这么过,听爸爸的话,听妈妈的话,做一切可以让爸爸妈妈高兴的事,做一切可以分担爸妈肩上担子的事。
小小年纪,小埃对生活的认知便逐步开始了。其实,她做的只不过是适应与珍惜罢了,你说,是吧?适应与珍惜,也许也是女娲赐给她孩儿们的天性。《落难的王子》里,王子总是说:我可受不了。可是真正国破家亡的时候,他有受不了么?一切已经存在的阻碍,发生的苦难,都不能成为人自甘堕落的原因,因为生命产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被赋予了一种叫做“顽强”的技能。如今我的眼里,看着蓝田的山山水水,果然,除了自然赋予的一切,小埃几乎什么也没有,穷乡僻壤也好,井盖天空也罢,小埃可一直都是一个乐于接受和享受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她打心眼里喜欢这个重重高山阻隔着外界的家乡。
1997年,姐姐小梅上一年级了,小埃什么都好,就是好奇心经常作祟。你说,看到姐姐的小书包,小铅笔,她能不闻不问?她不追问爸爸妈妈晓娴去哪里了(离开徐草坪以后,小埃常念叨彭老师和晓娴),就阿弥托佛了........终于,她跟姐姐一起走进了学堂。 那年,小埃六岁。
蓝田小学,爸爸教书育人的学校。学校的起源,小埃是一点也没听说过风声雨声的,她只知道,爸爸在那里,姐姐也要去那里,她?也想去那里。学校的破烂,是破烂的不能再烂的那一种:六个教室,有窗有门有石桌石凳,还有一间所谓只有几张破烂椅子的办公室,似乎厕所是没有的,当时约摸着,就是在学校后山找了一片地吧?当然,这个不担心,因为小埃的记忆里,早上十点开始上课,下午三点放学,他们,师生所有人,几乎也用不着厕所。蓝田小学到如今,在上海好心人的帮助之下,已变身为民进上海自强希望小学了,桌椅板凳,基础设施,总算是可以说不破烂了。留存下来的,唯有小埃第一次走进那所小学就有的一棵穿梭于时光里的大柳树。
没有幼儿园,小埃的年龄也无法上一年级,吵着嚷着要上学,其实,她只是跟着爸爸和姐姐胡跑,上着没有课本的小学一年级罢了。
没有课本,可是她却如痴如醉的听爸爸上着课(那些年的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课,小埃的记忆里除了数字和拼音,也就是语文课本上有趣的故事了):老山羊与小白兔,司马光砸缸,狼和小羊,还有骆宾王的鹅鹅鹅........她,看上去,恐怕是真的有点前途的样子,当然,那时的前途,说的是成绩好,逗老师喜欢,考试拿到高分名次哟。
是,小埃是有这样让邻居和老师都怜惜的本事,所有人,看着爱笑的,胖嘟嘟的她,都乐呵呵的,疼爱着。她爱笑,是对人友好,或者说示好;她记住老师课堂上的语言,考得高分,老师的劳动成果得以彰显;她听话,爸妈的话是天,老师的话是神,作业一定要完成的决心估计很大一定程度是来自于对老师的敬畏吧。当然,怕老师的孩子多了去了,小埃的决心,还有一种来自于骨子里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可你却能感觉到它的能量。总而言之,小埃的生活里从此多了一个角色:老师,将伴随她十六年寒冬,影响她这一生一世的老师。
1998年,小埃终于,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小学一年级学生。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