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4章“社会认同”的上半部分,看消费噱头、从众消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消费判断。
而社会认同的核心是人类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更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当作一种“正确行为”的参照标准,就是所谓的盲从,选择降低决策风险。
① 不确定性驱动
当一个人缺乏信息或判断依据时,譬如:“哪家餐厅好吃?”“紧急情况该不该干预?”,通常情况下会默认“多数人的选择=更安全的选择”。
你在不熟悉的地方,是不是经常会以人多,消费人群广的店铺,选择人多的餐馆就是默认“顾客多=味道好”。
② 从众的盲目性
社会认同常常压倒我们的个人理性:“多元无知”现象中,群体成员私下通常容易怀疑某些行为是错误的,却因为无人反对而误认为是群体支持。
书中的案例:纽约女子基蒂凶杀案中,38名邻居因彼此观望却无人报警,大家的思想都被误判“没人行动=事件不严重”。
③ 权威性与相似性强化
大部人更容易效仿两类群体:一种是权威群体,大家公认的专家或名人推荐;一种是极其相似的群体,“像你一样的人”的选择
又比如选择电影,大家会看奈飞公布的数据,“95%用户看完本剧集”的一个数据,一定比专家影评更能拉动点击率。
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其实际就是降低认知成本的生存策略,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容易被操纵。
所以,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关键在于:识别不确定性,看是否真的需要参考他人?验证群体真实性,去看数据是否造假?群体是否与我相关?主动打破责任分散,每个人都能从“旁观者”转为“行动者”)。
正如西奥迪尼所言:“独立不是反对群体,而是选择何时跟随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