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面立体“盆景”
端午假日呆在家中无聊,便和妻子商议到附近的农庄转转。她在网上查到一个垂钓休闲品茗的地方,美名曰“垂纶池”,很近,半个多小时车程即到。
名为“垂纶〞,应是以垂钓为主。简单地吃过午饭,我们便驱车近40分钟抵达在城区近郊结合部的目的地。进去一看,地方还不算小,分为三个功能区:
一个区域是垂钓,应是以此命名,推测此处是该农庄最早的区域,后来“业务”拓展,形成如今的规模。
一个区域是玫瑰园,有各品种玫瑰,红色、粉色、黄色、紫色、白色等等,也称得上五彩缤纷,不过这个季节盛花期已过,多数已谢,地上散落的花瓣有的已化为泥土,让人不由得联想到龚自珍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个区域是茶餐区,有汤锅、火锅,有品铭室,有小孩游乐设施,有户外麻将亭。还有一处小山丘,蜿蜒小道曲折而上,距离虽不长却也有通幽之趣,丘上亭台在林荫中隐现,亭中有两三客人于光影浮动中饮茶读书,别有一番韵味。
由于是端午,很多人在与家人团聚,因此园中人并不多。但垂钓区池塘的四周却密密地挤满了钓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当作游戏来玩的不在少数。
尤其是几个小孩子,应是陪爷爷来的(或者说爷爷带来的),在塘边兴奋地跑来跑去,拿着鱼网篼在水里一通乱捞,鱼儿游来窜去,似乎也没受到什么惊吓,倒是很优雅地一个挺身鱼跃,又猛地扎入水中,不慌不忙地从容游开——看来,也是久经“沙场”,炼就了一身“胆”,不仅不怕垂钓者,反而像戏弄对手一般。
几个年轻小伙子一看就是初学钓鱼,显得比较急躁。尽管告示牌上明禁高声喧哗,仍时不时地忍不住大喊“卧槽”“哦豁”,经提醒也仍会压低嗓门吼叹。他们动作很快,三下五除二便麻利地挂上饵料,然后潇洒地甩出远竿,浮标一阵摇摇晃晃后便直直立于水中。通常有鱼儿咬饵时,浮标便会上下沉浮,钓者会根据浮标沉浮状况判断鱼儿是否上钩,一般浮标初次下沉是鱼儿在试饵,年轻的新手会缺乏耐性,迫不急待地起竿(当然总是落空),经验老道的高手则较有定力,不会贸然出手,而是精准判断成功钓出鱼儿。
钓者中有女孩,八成是陪伴男友(或是老公)前来。可能确实闲而无事,也索性拿起钓竿。夜雨后的阴天午间,尚有些晃晃太阳,女孩显然是为了防晒,全付武装,整个捂得严严实实。防晒袖把手臂几乎全包裹住,宽檐帽压得低低的,一双明眸从帽檐垂下的纱中往外顾盼生姿。钓鱼也只是摆了个姿势,几乎未去碰竿,侧着脸痴情地看着身旁的男孩从容地甩竿、起竿,像是在观赏一出美剧……
我不是垂钓爱好者,甚至没有尝试过钓鱼。但对垂钓者有天然的亲近感,并带一种莫名的欣赏。观钓,对我来说是在读一段有趣的文字,或是听动人的故事——在我的认知中,垂钓者是具有典型性的中国文化的符号,更确切地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闲情雅致,饱含着超然物外,不与俗世为伍,只为明君谋策的文人风骨。
钓者们并不一致的姿势和百变身态,在池面的微澜中,与摇动的影子“共舞”,间或有清风拂过,青草地的芬芳升腾为林荫间流动的气息,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欢悦场景!
愉悦放松的时间总是流淌得飞快,我们仍意犹未尽的时候,暮色己悄悄落下。华灯初上,我们踏上了返城之路……
墙上立体“绿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