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依恋关系如何影响亲密关系

依恋关系如何影响亲密关系

作者: 周四兒 | 来源:发表于2020-04-25 23:32 被阅读0次

幼时与养育者的依恋关系是如何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的呢?

首先了解一下依恋关系的研究。
一、玛丽·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测量亲子依恋:
1、母亲带儿童进入陌生房间;
2、母亲坐下,儿童自由探索玩耍;(最初的安全基地:母亲。)
3、陌生成人进入,与母亲互动后与孩子说话;(观察对不熟悉的陌生成人反应)
4、母亲离开;(此时陌生人在房间,观测孩子在母亲不在的时候如何应对陌生情境,包括环境和陌生人。分离焦虑的表现程度和状况。)
5、母亲回来,和孩子打招呼并安抚,陌生人离开;(观察母子分离再重逢的互动模式。)
6、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孩子一个人;(此时陌生人不在,观察孩子独自应对环境的模式。继续分离焦虑的观察。)
7、陌生人回房;(观察与熟悉的陌生人的互动,建立新关系的模式,能否适应陌生情境,接受陌生人安抚的能力。)
8、母亲回,陌生人离开。(回到母子依恋中,在陌生人在场的情况下,如何与重逢的母亲互动。)

整个实验过程包含了三者皆在场、孩子单独与母亲或陌生人重逢、陌生人在场时母亲再现、母亲在场时陌生人再现、孩子独自在场的所有组合排列。最终可以得到以下观察:
幼年期的依恋关系主要有四类:
1、安全型依恋,即母亲在时孩子可以自然呈现自己,母亲不在的时候,初期可能会不适应,但很快可以适应环境,并在母亲再次出现时感受到彼此的良好关系,易安抚。

2、回避型依恋,即刚分离时并不感到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待一会会感到焦虑,此时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也很容易从陌生人那获得安全感,当分离后与母亲重逢,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冷淡,甚至反抗其靠近。(原则上属于放弃了从母亲处寻求安全的愿望,经历过多次的失望后,明知求而不得不如不抱希望。)

3、矛盾型依恋,即在每当父母要离开前就显得特别警惕,离开时表现极为苦恼和反抗,但当父母又重新回到身边时,既要求靠近又同时反抗接触,当靠近时会生气拒绝,不靠近又心怀怨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行不一致”。

4、混乱型。这个不常见,不可预估,情绪阴晴不定,风云莫测,捉摸不透。相对来说属于未来“边缘型人格”的可塑之才,爱你时爱入骨髓,恨你时恨入骨髓,可以说是最没有安全感的群体了。溯源的话,只能说未建立稳定的镜像关系,与父母亲的早期互动关系巨大。

根据大数据研究,完全的安全型依恋比较少,大部分人在“正常区间内的矛盾型、回避型”,也可以说是安全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三者的各种百分比组合,各占一定比例,某一类型权重较大。

影响孩子依恋关系的不仅有母亲的抚养模式,母亲影响了孩子对依恋关系的敏感度(自己的感受如何被回应),父亲在社会规范和情绪、社会幸福感的影响上(自身感受的稳定度、成就感、抗挫能力)更胜于母亲的影响。

依恋关系是个体最初能够产生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建构依恋关系、依恋他人,使我们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而开始走向融入集体的社会人。

由儿童期过渡到成人期,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期的依恋关系与成年人的亲密关系有几大共性:
1、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2、都有亲密的、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3、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4、都会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
几乎复制了婴儿的依恋系统特征:维持亲密感、抗拒分离、安全基地以及避风港湾。

因此,我们可以形成一部分成年人亲密关系中的某些明显类型的总结:

1、与安全型相对应的安全—自主型亲密关系;
这一类型的人在关系中能够肯定、认定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与信任的。
在爱情关系中,以关怀、亲密感、支持和理解为标志,是稳定且积极的情绪联系。不会过于担心自己被抛弃,也不怕他人在情感上与自己过于亲近,待人普遍友好、可靠、值得信赖。——传说中的优质完美伴侣。

2、与矛盾型依恋关系相对应的恐惧型亲密关系;
回避型依恋常常表现出惧怕亲密关系和拒绝信赖别人的倾向。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在关系未能向好的方向转变之前就开始退缩,他们对爱情多疑且冷淡,认为别人不可靠或过分急于要承诺。结果是,他们觉得难以完全相信和依赖别人,只要有人试图在感情上亲近他们,他们就开始紧张。从根本上讲,他们在回避亲密的关系。
此类型人群一方面希望能够与恋人亲近,另一方面又担心对方是否可靠、可信;虽然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也担心自己不值得被爱,担心自己会陷在关系中过于依赖而离不开,初期可能出于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建立亲密关系,一旦建立关系又开始担心对方会离开自己,怀疑关系的稳固,担心对方并不是真的爱自己,需要不断试探与确认。我们常说“欲拒还迎”,对此类型人群,就成了“欲迎还拒”。

3、与回避型依恋关系相对应的疏离型亲密关系;
此类型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保护自己。内心戏:我不对你抱希望,我对你不感兴趣,我很强大,我可以靠自己,这样我就是安全的、不受伤害的了。
对自己较为高看,或者说高自尊,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人是无价值的,和别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对方是有目的的靠近。同时也拒绝相互依赖,提倡自力更生,你不要帮我,我不要欠你,我也不要帮你。常表现得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与恐惧型的区别在于,恐惧型是因为怕被伤害而选择不要在乎,而疏离型是真的不在乎(此处不在乎更可理解为“不理解双方情绪情感表现的含义”。不需要投入感情的客体对他们来说会更为安全,因此在理性方面会比较执着(冷面神??),缺乏感性触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此类型,需要小火慢炖,太热情容易把TA吓跑,耐性不够也难以修成正果,当然,有种可能是燃气烧完了冰还没暖化,更别提加热了。

4、混乱型依恋对应的痴迷型亲密关系。
痴迷型本质上觉得自己是不值得爱、没有价值的。关系中处于五味杂陈的冲突状态,往往过度寻求认同,依赖于得到赞许和认可来获得内心的安适,渴望得到亲密接触的同时害怕被拒绝。因此内心戏是:一旦拥有,不择手段,绝不放手,必要时采用过激手段也不为过。
此类型较为少见,通常是在依恋阶段受到创伤(如受虐)形成混乱型依恋,真心希望世上少些伤害……
而受虐,不仅是身体被打、被骂,精神虐待更为功效持久,效力强大。

图源网络

由图来说,回避亲密的程度体现在会影响接纳互相依赖和相互信任的程度,焦虑被弃的维度,体现在是否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越是能够在关系中体会到放松和舒适,回避度、焦虑感越低,反之,越是在接触时感受到烦躁不安,回避度、焦虑感就越高。

——————————————————

亲密关系会被依恋关系影响,同样,一段好的亲密关系也会反作用于自身的依恋底色,在亲密关系中疗愈自己童年的依恋关系,这,或许也是“核心家庭”的“核心”所在,在关系中成长,有时比接受心理咨询更为直接、有效。

相关文章

  • 依恋关系如何影响亲密关系

    幼时与养育者的依恋关系是如何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的呢? 首先了解一下依恋关系的研究。一、玛丽·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

  • 7月 愤怒之后的成长路

    本周的读书之旅是《亲密关系》 这本书好像一场及时雨,给了我深深的觉醒之路。 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有:文化,依恋类型,...

  • 【1201读书清单】只想和你过好这一生

    参考书目:《只想和你过好这一生》 阅读此书的第一章节: 如何让亲密关系摆脱童年依恋关系的影响 01投射 所谓理想爱...

  • 《只想和你过好这一生》读书笔记

    作者:英子的成长之路 笔记区: 第一章 如何让亲密关系摆脱童年依恋关系的影响? 1.常见的三种会伤人的爱:轮回的爱...

  • 回避型依恋的恋爱模式

    导读: 渴望亲密关系,却又无比排斥它,如何同时出现在回避型依恋者身上的? 正文: 先假设:成年后,人的亲密关系,来...

  • 只想和你过好这一生     完结篇

    第一章:如何让亲密关系摆脱童年依恋关系的影响 我自己是属于一旦恋愛就患得患失,並且吵架后会心慌会害怕对方离开自己,...

  • 亲密关系 02丨爱:什么让我们在一起?

    关键点: 一、亲密关系的背后动力:爱 亲密关系的爱,是人们依恋本能。没有爱,就是搭伙过日子。 二、爱是依恋的本能 ...

  • 你是哪种类型的爱人,问诊亲密关系

    狭义的亲密关系,是指两性间的关系。它非常重要,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人的依恋风格不仅影响恋爱关系,而且能够间接预测...

  • 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相爱相杀

    导读: 很多亲密关系双方,分别是回避型依恋者、焦虑型依恋者。在对待亲密关系伴侣中,两者思维行为截然相反。格格不入的...

  • 关系的烙印

    我曾经写过,与父母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了我的亲密关系。 现在说说亲子关系如何被影响的。 Bemy现在闹人的狠,有的时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依恋关系如何影响亲密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ol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