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侗寨
晚上我们到凯里观看《银秀》演出,虽然黔东南是苗族侗族自治州,但我们的行程关于侗族却接触的很少。走进凯里的路上,才逐渐看见了侗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看上去应该都是为了发展旅游所新建,但仍可以通过其想象侗寨的神秘与魅力。
到达凯里民族文化宫时,离《银秀》演出还有一段时间,我站在文化宫前河边的广场上,看着河对岸的璀璨夜景,一座座挺立在岸边的鼓楼和河上的风雨桥别具侗寨特色。
▲河岸鼓楼
▲河上风雨桥
侗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区,此外鄂等省区也有分布。贵州是侗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首府就是我们所在的凯里市。可惜的是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的东部,即黔、湘、桂三省区交界的地方,凯里则位于自治州西部,所以我们无幸走进侗寨,欣赏侗寨建筑,了解侗族文化,感受侗家风俗,只能站在凯里民族文化宫前的河边平台上,远眺对岸鼓楼、花桥放出的璀璨华灯,想象着侗寨风情,回味着侗族的历史文化。
关于侗族的历史源流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侗族自称“gaeml”,由于方言变化,有的地方也称“jaeml”或“jongl”,但在词源上都是一致的。与侗族杂居的水族也称侗族为“gaeml”,苗族称“dax gul”,当地汉族称“侗家”
或“侗族”。侗语gaeml的意思是指“用木条、树枝等作为障碍物进行设防、遮挡、隔离”,用作族称意为“生活在被大山阻隔被森林遮挡的人们”。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泛称“苗”或“夷人”。民国时期称“侗家”,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侗族信仰多神,其南部地区尤其崇拜众多女性神,称之为“萨”,意为“祖母”。侗族民间流传的远祖歌《嘎茫莽道时嘉》唱道:女神萨天巴生下地,取名“滴滴”;生下天,取名“闷”;生下众神,安于上苍。天地混沌,冰冻雷覆盖,乌黑苍苍。萨天巴命姜夫修天,马王修地。姜夫造四根玉柱撑起天蓬。天地分离,狂风起,天蓬飘,玉柱摇。萨天巴吐丝织网,网稳天蓬。马王造湖造海,将地修平。萨天巴造水球、月球挂于天成了日月,撒汗毛、虱子于地,育出万千植物、动物,扯八颗肉痣化蛋,交猿婆孵出人的女始祖松桑和三只羊,男始祖松恩和三只狗。
侗寨一般依山傍水,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分为平坝型、山麓型、山脊型和山谷型等种类,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寨尾树木参天。走进侗寨,首先要走过如虹飞架的风雨桥,过了风雨桥是郁郁葱葱、古树参天、翠绿如海的枫树林。通过一条蜿蜒曲折、古朴厚重的青石板路进入村寨。寨有寨门、寨墙,进入寨门是扑面而来的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侗寨里拔地而起、高耸壮观的建筑就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寨中还建有形态各异的凉亭。风雨桥、枫树林、石板路、寨门、寨墙、吊脚楼、鼓楼、凉亭、戏台、禾仓、禾晾、水井、池塘、排水沟等组成了完整的侗寨,在南部地区绝大多数侗寨还建有供奉“萨”的神坛。
侗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与风雨桥、凉亭一起被称为侗寨建筑的“三件宝”。侗族先民建寨时,首先要择地建好鼓楼(南方地区还建萨坛),然后才规划道路,布局民房。一般侗寨里都有一至两座鼓楼,较大的寨子里则建有四至五座。侗族鼓楼为木结构重檐建筑,综合了中国传统的“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等建筑工艺。楼的底部一般为正方形,少数呈六边形,上部从三层到十五层不等,形式有四面、六面、八面等,均为双数,每层飞檐翘角,檐板绘有侗族风情彩绘。楼内中央设有火塘,四周配以长凳。楼内不分层,贯通到顶。外部密叠的重檐只作装饰,层层而上,气势雄伟。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的艺术精品,更是侗族文化的载体,作为侗民聚众议事,制定村规村约、调解民事纠纷、抵御兵匪等的重要场所。逢年过节、迎宾送客、对唱大歌、“多耶”彩堂等民族重大活动也在鼓楼举行。平时闲暇,人们也可聚集在楼内休息,拉家常、讲故事、弹琵琶、唱古歌、论古今,鼓楼已经成为侗族人民精神的栖息之所。
▲鼓楼
侗族聚居的地方,有寨就有楼,有河必有桥,风雨桥与鼓楼一样堪称侗族建筑文化的艺术结晶。风雨桥不仅可以连接交通,还可聚集风水和避风遮雨、供人休息,桥也因此而得名。侗族风雨桥由桥、塔、亭组成,主要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覆瓦,与我们之前看到的苗族风雨桥不尽相同,其上方不是普通的长廊,而是一座一座形似鼓楼的塔楼或凉亭,多层重檐,檐角翘起,形似银冠上的牛角。走进风雨桥仔细观赏,桥的整体不用一钉一铆,多以杉木凿榫衔接,坚固而耐用。桥壁、廊脊、塔脊上均绘有花、草、凤、鱼、雄狮、麒麟等图案,内部彩绘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民风民俗、神话故事。在侗民的精心装饰下,风雨桥繁华锦簇又不失淡雅大方,因此称“花桥”。如遇到侗寨的节庆活动,主寨人会在风雨桥上迎宾送客,把风雨桥作为待客的最高利益,同时也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侗民也称自己的风雨桥为“福桥”,侗语为“wucjinc”,蕴含着侗民对风雨桥的精神崇拜。
据资料记载,风雨桥最先为侗寨建筑,苗寨、壮寨的风雨桥均是仿照侗族而建。传说远古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人居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有个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一个妻子叫培冠。夫妻两人非常恩爱,形影不离,干活回家,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前后相随。妻子培冠美丽,两人过桥时,连河中的鱼儿都羡慕的跳出水面偷看。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布卡夫妇急着赶往西山干活,也不顾水涨,同往河湾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时,忽起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妻子培冠被刮落河底。原来是河中的螃蟹精作怪,把培冠卷入河底岩洞,要她做自己的夫人。培冠不依,螃蟹精就露出凶相威逼。培冠大哭大骂,惊动了上游的花龙。后来花龙制服了螃蟹精,把它镇压在河边一块黑色大岩石下,救回了布卡的妻子培冠。为感谢花龙,侗寨村民就把小木桥改建成现今的风雨桥,还在桥上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因此后人也称风雨桥为“回龙桥”。
▲风雨桥
侗寨建筑的“三件宝”第三件为凉亭,多建在山坳、路旁、井边、溪边、江河边,全为杉木结构,上盖青瓦,亭内两柱之间横穿木枋以代长凳,有的亭内石桌上刻有棋盘,供路人遮阳避雨,停脚休息,交流生产经验。
走进侗寨,寨子里还藏着一种令人惊叹的民俗技艺——侗族大歌。侗寨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方式。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赞为是“清泉般闪亮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评委认为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侗族大歌
大歌与鼓楼、风雨桥一起,被称为侗族“三大宝”,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既“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侗族大歌以“一领众和”、“一高众低”、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歌词押韵,曲调优美,主要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音,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民间音乐。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早已融入侗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侗族人常说一句话:“饭养人,歌养心”,他们已经把“歌”同“饭”视为同等重要,把“歌”当做精神粮食,以此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文化,把掌握歌的多少作为衡量是否有文化和知识的标准,自然也受到侗族人民尊重。于是侗族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唱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曲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侗族大歌凝聚了最质朴无声的劳动人民对平凡生活迸发出的如火热情,是侗族人民社会价值的直接体现,尤其是侗族大歌,已经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
歌已与侗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歌以择偶”则对侗族大歌有着深厚影响。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有以歌择偶的对歌习俗。苗族有“游方”、彝族有“跳月”、壮族有“歌墟”,侗族则有“行歌坐夜”,以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歌俗活动,也使大歌被赋予爱情婚姻的功能,歌唱上展现出具有异性、对唱的特点。
行歌坐夜,又称“坐妹”,侗语称“鸟蓊”,是侗族男女青年交往和恋爱活动的方式,在侗族南部地区又叫“走寨”,北部地区称“玩山”。走寨又称“走姑娘”,即姑娘们结伴在某一位姑娘家中纺纱、刺绣、做针线,等待客寨腊汉(小伙子)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通过唱歌,互吐爱情。玩山,即男女青年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坡上、树下,对唱情歌。情深时,男女摸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行歌坐夜的社交活动,只要年纪相当,族内族外同辈份的均可参加。已婚只要还未落夫家,也可参与,丈夫无权干涉,但是腊汉知情后,语言谨慎,少与搭讪,只是偶尔打趣。常住夫家后,则不能再参加。男子则不受婚姻约束,即使有了孩子,甚至父子同涉“月堂”,并以“哥弟”相称。侗族姑娘称已婚男子为“韵客”,与其戏谑,对唱情歌,并不冷落淡薄。“月堂”娱乐经常五更不散,黎明才别,令人心驰神往。
侗族婚姻习俗是婚前“行歌坐夜”,婚后“不落夫家”,又称“长住娘家”、“坐家”,即婚后新娘不住在丈夫家,而回到娘家居住,只是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才返回夫家,一般傍晚至家,次日天不亮就要离开,一直到怀孕或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才回到夫家。“不落夫家”是在西南少数民族普遍流行的古代婚姻习俗,汉族在福建、广东等地区也有,是一种新娘对娘家生活深沉的流连忘返,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对姐妹情深的难以割舍,是对古老母系社会尊重母系亲情的回响。
▲行歌坐夜
可惜我们这次没能走进侗寨,与侗族文化来一场心灵碰撞,只是站在河边远观对岸的鼓楼和花桥,在晚上的《银秀》表演中听到《行歌坐月》大歌的片断。因为有太多不曾了解的贵州文化,所以我已经规划了再来贵州的行程:梵净山、镇远古镇、龙脊梯田以及肇兴侗寨,必将又是一场完满的文化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