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趣盎然的姿态倾听孩子的喜怒哀乐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倾诉对象,希望他能理解自己的忧虑,分享自己的快乐。如果一个人兴冲冲地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身边的朋友,对方却副事情太多、无暇倾听的样子,自尊心会遭受很大的打击,不用说下次再有事情不会讲给对方听,就是有了一吐为快的冲动也会咽下去,朋友的关系也生分了。语言能为心灵搭建通道,这一点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独立感,希望能与父母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烦恼,而不是总听父母的训斥,按所谓的大道理亦步亦趋。(070)
父母认真听孩子讲话,并时不时地进行一些互动式的交谈,不仅能真正地了解孩子,还会让孩子释放情绪,缓解内心的压力。在交谈中孩子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就能保持更加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面交谈是孩子能够感受到的最亲切、最在效的交流方式。通过感受孩子的声音、表情、气息的变化,父母可以得知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在第一时间正确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沟通。在面对面的交谈中,父母首先要运用好倾听这种交流方式。倾听是交流的高级方式,只有倾听得完整,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孩子说的话才能传达准确无误的信息。由于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特别在意父母与自己交谈时的表情、说话的语调。父母在态度方面的这些表现,与谈话内容同等重要,甚至比内容更重要。父母要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对孩子说话时是否使用了居高临下的姿态?是否对孩子大声叫喊了?是否对孩子指手画脚了?指手画脚的是典型的肢体语言,也关乎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效果。美国人类学家指出:在所有的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可见肢体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有多么重要,父母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孩子都能感觉出父母的态度和内心的真实想法。
曾创办《童话大王》月刊的著名作家郑渊洁认为“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儿,孩子都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这就是合格父母的标准。”如果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情不开心,而不愿意告诉父母,那是因为孩子不是不愿意说,而是不敢说。父母和孩子做朋友,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败则言无弃也——徐干(072)
感悟:《知返(六)》
亲子关系融洽的有效途径之一:倾听。云香在《孩子的成长 妈妈的修行》一书中如是说。(44)
只要你真的用心去听了,你会发现,孩子能很快感知到你的这种用心和爱心,他也会愿意和你敞开心扉,亲子关系将会变得融洽很多。倾听的几个要素如下:
“有时”:父母要有时间时才能进行倾听。全身心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陪伴,表达的是一种爱:我愿意花时间听你说话,我愿意花时间和你在一起风愿意全身心地陪伴你。
“有心”:父母要心情愉快,才能去倾听孩子。如果你本身的问题已经很困扰你或者是孩子此刻的行为让你感觉很生气,那么此时,你再勉强自己去关注孩子的问题,你再勉强自己去关注孩子的问题,倾听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连接,如果你本身被情绪困扰,你连自己对话都没作好,还怎么和他人对话?加上需要被倾听的孩子此时往往处在情绪包围中,说出来的话自然不会很好听,有几个父母能在自己就烦得要死的情况下,耐着性子一直倾听下去?同时,孩子也会感觉到父母的情绪一看妈妈不高兴,他敢肆无忌惮地倾诉自己吗?
“有度”倾听一定要适度,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倾听:当孩子出了情绪区以后,我们就要适时地闭上嘴巴,不要意犹未尽地画蛇添足。倾听有度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跟孩子共情时,用词要有度。
倾听中最常用的句式是“事实加感受”比如“爸爸说好了周末陪你玩的,结果他却要加班,这让你很失落”,这个句式对于大孩子是适用的,但对于学龄前孩子而言,则不是很合适。因为小孩子还没有能力理解细微感受的词,比如“懊恼”“失落”“失望”等。
“无预设”:倾听需要不带预设地跟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倾听仅仅是为了听而听,而不是为了控制孩子或者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的聆听是倾听者放下心中所有,真正地跟随孩子,让孩子带着我们走,这种走甚至可能根本找不到答案所在,但没有关系,只要我们真正去听了,孩子也就感觉被理解了。
而事实上,也只有不带预设的跟随才能听到孩子真正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因为往往事情的真相是完全出乎你意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