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关于智育,提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智力背景”。智力背景指的是相对固定的“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源来源”。
01如何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
首先是大自然资源,这是苏氏反复强调的,尤其对低段学生而言,大自然是最好的思维课堂。
智力培育的目标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抽象思维由形象思维起步。形象思维就是从大自然中开启。在大自然里感知和思考对象是可以看见、听到和可以触摸到的形象时,思维开始运转,形象信息加工转换。如果一开始学习就是只感知词语,脑细胞很快会疲惫,以致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大自然中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智能。那么,走进大自然就能成吗?
思维的发展,一方面生动地、直接的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一方面需要进行逻辑分析,获取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出因果关系。前者容易理解,通过观察,了解大自然丰富的变化,形象思维是思考的前提、材料。后者指的是观察后产生丰富的疑问“为什么”,产生惊异与兴奋,探索自然现象中的因果关系。这里的因果关系,指的是一物与周边事物的联系吧。譬如“为什么它先开花后长叶”,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过渡。具体思维是指停留于直观阶段,没有充分地概念化和形式化。
对大自然的观察,意味着不止于现象,而是尽可能深入地探究现象背后的关系,这是观察最重要的目的。这里就需要乘成人的引导,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细致地观察,不止于丰富的感官刺激。
02直观教学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直观手段很有必要,但不是目的。直观性是一种发展注意力和思维的力量,能使认识带有情绪色彩。记忆中形成的每个表象和概念不仅同思想有联系,的,而且同情感和感受也有联系。
智力发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向概念思维过渡,需要多长时间和精经历怎样的步骤。没有经过长期形象思维的训练,快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学生往往学得费劲。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脱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形象本身,而没有引向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理解事物内在的关系。
但是,过分强调直观性,是把儿童思维的个别方面绝对化,把知识活动局限于感觉的范围。“不要把儿童早已经知道的东西周围摆满各种直观手段,会阻碍抽象思维的发展。”过分明显会和直观的因果关系反而会削弱学生对现象或事件的兴趣。
直观是一种关系的直观,不仅仅是物品的直观。
又是很有收获的一次阅读,联系自己的课堂,有时候形象、直观不足,知识技能直接上,不自觉偏机械化训练;有时候形象直观手段多余,反而没有刺激学生思考。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啊。











网友评论